近年来,平顶山市叶县检察院积极回应时代课题,主动适应犯罪结构变化和社会治理法治化需要,通过树立治罪与治理并重、共建共治共享等理念,创新“代表联络+检察”共联工作机制,运用检察建议、普法宣传、以案释法等形式深度参与轻罪治理创新,不断探索推进轻微刑事案件繁简分流、赔偿金提存、不起诉社会公益服务等具有地域特色的轻罪治理模式。
以实干“破虚”,促行动“突围”。
建立“一项机制”。深入贯彻落实省院《关于人大代表联络工作的实施办法》等“两规定一办法”,积极探索“人大+检察”合力监督新路径,联合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出台共联工作11条措施意见,把共联工作作为全院性、全局性工作来抓。用好“两个站点”。一方面,结合中国尼龙城高质量发展布局及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建立3个法律监督基层(服务)联络站,聘请10名人大代表以及“一贤三老”人员担任联络员,发挥联络站收集民意、权益保护、普法宣传、延伸社会治理服务平台作用,先后收集反映问题线索24件、借助联络员之力化解矛盾纠纷5起,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建强百姓“家门口的检察院”。另一方面,积极推动3个法律监督基层联络站与县域49个人大代表联络站(点)有机结合,明确具体联络责任部门和联系人,组织开展走进人大代表联络站、走近人大代表活动,征集意见,改进工作。做实“三种共联”。将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先后聘任9名人大代表担任听证员和特邀检察官助理,邀请人大代表参加检察开放日、案件评查、公开听证、庭审观摩等活动30场次,积极主动宣传阐释检察职能和工作成效。将重点联络与日常联络相贯通,利用县“两会”、集中走访、重大活动等时间节点,组织检察人员征求代表意见建议18件,见面率、办结率、反馈率及代表满意率均为100%。将代表意见与检察建议相衔接,主动邀请代表参与检察建议公开送达、问题整改评估等。
以机制“破题”,为提质“增效”。
全面深化繁简分流工作机制。建立专业简案办案团队,一方面对简案进行集中化办理,加快办案节奏,平均办案时长缩短一周,自开展繁简分流工作以来,该团队适用这一模式共办理案件81件81人,用25%的检力办理同期所受理总数约50%的案件,简案办案时长缩短近50%。另一方面对法律文书进行“瘦身”,实行“一单式”告知权利义务,“表格式”填写讯问笔录、审查报告等法律文书,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让公平正义“加速实现”。积极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根据案件当事人认罪认罚情况、真诚悔罪表现,推进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与刑事和解制度的衔接适用。综合客观判断犯罪嫌疑人是否适用社区矫正,把好社区矫正“入门关”。探索“轻罪不起诉+社会服务考察机制”。积极挽救涉轻罪案件当事人,通过依法规范适用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对涉案人践行柔性司法,创新帮教考察模式,做到宽容但不纵容。
以全力“破阵”, 谋新篇“开局”。
融入发展大局,深化诉源治理。该院对近年来受理案件进行类案分析,发现相当一部分轻罪案件集中在农村地区,为从源头上解决此类问题,该院深化党建引领,与叶邑镇李公甫村“点对点”结对共建,全年共计开展“普法进乡村”助力基层矛盾前端化解等活动13次,引导群众增强法治观念,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依托“两站”优势,采取“上门听证+现场普法”“入村听证+送法进乡”形式,把公开听证开到人大代表联络站5次、村民议事堂8次。推进刑行街接,提升监督质效。今年以来,该院先后办理行刑反向衔接10件。向相关职能部门建议对不起诉人行政处罚的检察意见5份,被建议单位均对案件相关当事人依法作出行政处罚,以此有效避免被不起诉人“不刑不罚”的问题,推动轻罪治理与社会治理的有效衔接。整合社会资源,推动多元救助。近年来,叶县检察院顺应群众新期待,聚力打造“1+N”多元救助品牌,充分运用“司法救助”+多元化救助机制,加强与教体、民政、司法、妇联、残联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建立信息共享、线索移送、定期会商工作机制,将单一司法救助转变为涵盖法律援助、民政补贴、医疗救助、就业援助、教育帮扶、心理疏导、爱心公益等多种单独或者联合救助方式,提升救助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