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海淀: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助力区域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4-10-18 14:1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10月17日下午,以“乡情京韵颂盛世,凝心铸魂促振兴”为主题的海淀区第4届乡村文化节暨第35届北京农民艺术节“乡村大舞台”海淀区专场展演活动在北京稻香湖景酒店展示中心精彩开启。

活动通过充满海淀元素的丰富内容,用艺术形式全面展示了海淀区乡村振兴的辉煌成就和城乡融合发展的美好前景。专场展演通过“古韵悠长”、“今朝风华”、“未来序章”三个篇章12个节目,展示出海淀乡村的历史传承、现代发展和未来方向。

据了解,今年海淀区“乡村大舞台”将传统与现代、科技与文化等元素做了完美融合,无论是演出主题还是表现手段,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除演出外,活动现场还设置了香韵市集,有非遗文化展示和体验、传统手工艺品和农产品的展销等,融入了京津冀文化等元素,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打造出富有地域特色、浓厚文化氛围的消费新场景。“海淀很潮,海淀乡村也很潮。”海淀区委农工委副书记凌宏勤表示。

值得关注的是,作为世界领先的科技大区,随着科技的发展,海淀的乡村也在科技的助力下大踏步向前发展。从智能化农业到推动农业实现“五化发展”,从数字黄桃到草莓采摘机器人,从生物育种到农业合成生物技术应用,科技正在为海淀乡村描绘出一幅崭新的蓝图,为海淀农业农村插上腾飞的翅膀。这些科技元素也在展演中得到了巧妙的融入,让观众不禁期待海淀乡村发展的未来新航程。

此次专场展演中,“非遗”元素作为海淀乡村文化的独特基因,在室外集市和室内展演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在室外乡韵集市中,游客可以看到曹氏风筝等非遗产品多姿多彩的呈现,充分领略海淀乡村文化的底蕴。

在室内的节目展演中,原创舞蹈《风舞耕耘》以科技手段展示曹氏非遗风筝形象,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到融民间风俗文化、宫廷艺术、南北风筝扎绘技艺于于一体的曹氏非遗风筝的艺术价值。

据曹氏风筝非遗技艺传承人马年礁介绍,“曹氏风筝”起源于曹雪芹先生的《南鹞北鸢考工志》,有其独特的扎制技术,在北京传承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她表示,希望能够将这种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共同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助力区域乡村文化振兴。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