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引领 玉树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活力绽放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4-10-17 15:5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在青藏高原的腹地,玉树藏族自治州以其独特的藏文化和壮丽的自然风光闻名遐迩。自2017年被文化和旅游部批准设立国家级藏族文化(玉树)生态保护实验区以来,州委州政府凭借前瞻性的科学规划与高效的执行力,不仅成功激发了古老藏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崭新生命力与蓬勃活力,还为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场以藏文化保护为核心,巧妙融合生态智慧与创新策略的宏伟实践中,玉树正以扎实的行动,向世界展示着一幅生动的藏文化生态保护与发展的绚丽图景。

规划+制度  科学布局未来

“这份详实的规划,是我们玉树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行动指南,为我们明确了工作方向。”藏文化(玉树)生态保护实验区工作专班相关负责人指着《藏文化(玉树)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感慨地说。

据介绍,该规划被精心划分为近期(2018-2020年)、中期(2021-2025年)和远期(2026-2032年)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设定了清晰的目标与任务,涉及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等多个领域10大板块122个小项,分别从机制、政策、资金、人才、考核等多方面,绘就了藏文化(玉树)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宏伟蓝图。

“在规划制定过程中,我们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工作,充分考虑区域自然遗产、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同时,广泛征求专家意见,积极吸纳公众声音,以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实验区工作专班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了确保这份宏伟蓝图的顺利实现,藏文化(玉树)生态保护实验区一方面制定了总体规划的实施细则,为推动总体规划落地实施予以保障。另一方面,在实施《藏文化(玉树)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基础上,还制定《藏文化(玉树)生态保护实验区管理办法(试行)》《玉树藏族自治州石刻文化保护管理条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报评审管理办法》《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认定与管理办法》《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点评定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规范,为文化生态保护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这些政策法规的出台,不仅将非遗建设全面纳入了法治化管理体系,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清晰、规范的工作框架。”实验区工作专班相关负责人说,“它们确保了每一项政策都能得到有效执行,每一项资金都能用到实处,每一位传承人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与支持。正是有了这些制度的保障,我们才能更加自信地迈向未来,为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贡献我们的力量。”

资金+人才  筑牢保护基石

在藏文化(玉树)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进程中,资金无疑是推动各项保护措施落地的关键要素。为了充分保障藏文化(玉树)生态保护实验区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玉树藏族自治州积极采取多元化、多层次的资金筹措策略,为文化生态保护筑牢了坚实的资金基石。

一方面,玉树藏族自治州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的支持,为藏文化(玉树)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来源, 另一方面,玉树藏族自治州也逐年增加州级和县级财政对藏文化(玉树)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投入,形成共创共建的强大合力。

“在资金的使用上,玉树州始终秉持公开透明、专款专用的原则,确保每一分钱都能用在刀刃上。”玉树藏族自治州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建立健全资金管理制度与监督机制,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监督和评估,玉树藏族自治州有效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和透明度,这不仅保证了资金的安全与有效使用,也赢得了社会各界对藏文化(玉树)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作的信任与支持。

文化传承的关键在于人,而高素质的文化生态保护人才队伍则是确保藏文化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重要保障。为培养一支能够肩负起文化传承重任的队伍,玉树藏族自治州采取了一系列富有创新性的举措。

“近年来,我州逐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国家、省、州、县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保护体系,并积极组织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申报及州、县级非遗项目及传承人的评选工作,截至目前,已建立四级名录及新发现资源档案596个、传承人及新发现传承人档案730个,诸多非遗项目正在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玉树藏族自治州文体旅游广电局相关负责人说。

同时,玉树藏族自治州还组织制定相应传承计划,通过师徒结对、传帮带、举办各类培训班和传习活动等方式,大力培养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和传习者,把非遗的保护传承工作推向深入发展。同时,积极开展各类非遗项目的展示与传播活动,提高社会公众对非遗项目的认知度与参与度,为传承人的培养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截至目前,玉树藏族服饰、泥塑、金属锻造、嘛呢石刻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的带徒传艺600余人次、举办各类培训班共10批800余人次。

“过去,我们担心非遗项目会随着时间流逝而逐渐消失,但现在有了政府和社会的全力支持,我会尽自己所能,努力去学习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一位年轻的非遗传承人满怀激情地表示。

数字档案+ 深度融合 展现文化新貌

在玉树藏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焕发出新的活力。为了全面留住藏文化的记忆与根脉,玉树藏族自治州不仅实施了“青海文化记忆工程”记录项目,还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据库,以数字技术为翼,让非遗文化在数字时代得以永续传承。

在玉树藏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有一个香达藏纸、玉树卓舞、仲达伊舞等非遗项目数字化记录的“家”。玉树藏族自治州通过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电子数据库工程,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为每一项非遗项目都建立了详尽的数字档案,这些档案不仅记录了项目的历史渊源、技艺特色,还涵盖了传承人的口述史、表演视频、图片资料等,为后世的研究与保护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欣赏并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保护中来。”玉树藏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数字化存档不仅解决了传统档案易损、难保存的问题,还使非遗文化的传播更加便捷、广泛。”

“青海文化记忆工程”记录项目的实施,更是为玉树州的非遗保护注入了新的动力。囊谦卓根玛、玉树民歌、锅哇(玉树武士舞)等一项项充满魅力的非遗项目,在摄像机的记录下,被转化为了生动的数字影像,这些数字影像不仅保留了项目的原始风貌,还通过现代技术手段进行了艺术加工,让非遗文化在数字时代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非遗文化太神奇了,我希望通过镜头记录,让更多的人感受到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一位参与记录项目的摄影师说。

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玉树藏族自治州委州政府深知,非遗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其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发展。因此,该州积极探索非遗文化与旅游、教育、科技等领域的深度融合,通过打造特色文化旅游项目、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加强区域合作与交流等方式,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努力,让非遗文化不再是尘封的记忆,而是成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非遗保护工作,推动非遗文化与时代发展的和谐共生。”玉树藏族自治州文体旅游广电局相关负责人充满信心地表示。

创新引领未来,实践铸就辉煌。在玉树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藏文化(玉树)生态保护实验区正以创新的姿态和坚定的步伐迈向未来,让我们共同期待,它将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图片由 玉树藏族自治州文体旅游广电局 授权提供 )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