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青铁路:蜀道新纪元,发展“加速度”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4-10-14 15:2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从“一条线”到“一张网”,在翻天巨变中,“蜀道难”成为历史,正从“蜀道通”迈向“蜀道畅”,一条条超级蜀道,勾勒出巴蜀大地的万里通途。截至2023年底,四川省铁路营业里程6471公里,其中高铁1874公里。在四川,铁路大通道纵横20个市州,动车开进了川西北高原、大凉山腹地、川陕革命根据地核心区域,在建里程居全国第一。(中国经济时报)

川青铁路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中兰广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条川西人民致富、幸福的“天路”,它将结束川西北高原地区无铁路的历史。它的开通运营,极大地改善沿线各民族群众传统的出行方式,更打破了自然地理环境带来的诸多限制与枷锁,畅通了人流、物流和经济流,对于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旅游业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这是一条极伟大的铁路。川西高原地质复杂、气候多变,海拔跨度大、昼夜温差大,极端低温频频出现,尽管如此,铁路建设者们传承着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让这条铁路从图纸上跃然呈现在了山区间。我们都知道,川西地区地震频发,这里跨越十条大断裂带,要想在“在烂豆腐上修铁路”,这不仅考验铁路建设者们的毅力,更考验着中国高铁的先进技术。为了克服活动断裂带带来的影响,铁路建设者们采用“仿脊椎”节段隧道设计,当隧道遇到错动或震动时,就有变形适应能力,不至于像传统隧道一样面临垮塌风险。在建设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川青铁路这条“超级地铁”书写着建设者们不屈不挠、无畏向前的动人故事。恶劣的地质条件使得当地交通闭塞、经济相对滞后,更加凸显了川青铁路建设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它的成功修建不仅仅是对“基建狂魔”称号的又一次肯定,更是打破了横断山脉的壁垒,架起了联通祖国西南与西北的桥梁,有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推进国内经济大循环的构建,让当地居民致富的速度越来越快、幸福的道路越走越宽。

这是一条极美丽的天路。这是一条极美丽的天路,黄龙九寨被誉为“人间瑶池”,松潘草原苍茫而宁静,是万千驴友心中的圣地。开年以来,寺庙旅游、特种兵式打卡、多巴胺式旅游、沉浸式户外徒步等火爆“热词”轮番霸屏,川西北再次成为旅行热门新首选。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热衷于一种新颖的出游方式,更希望旅游是充实、丰富、有新体验的。不少博主为了丰富的旅程参加老年旅行团,一大早7点集合,逛、吃、玩一天,天黑了才回酒店的“赶鸭”式旅游让他们乐此不疲。更多的年轻人热衷于特种兵式旅游,周五下班就去坐动车,一天打卡十个景点、吃五顿饭,周日晚上再坐动车返回。他们都希望路上时间短一点、景点时间长一点,川青铁路的开通运营让人们在有限的时间内体验深度游成为可能。

这是一条通往幸福的新路。作为连接成都平原与西部高原的重要通道,川青铁路将极大地缩短了两地的时空距离,促进了人与货物、信息与经济的快速流通,镇江关至黄胜关通车后,阿坝州正式融入成都平原两小时交通圈、生活圈、旅游圈。成都至镇江关段已通车半年有余,累计开行动车约4700趟,发送旅客约100万人,让川西地区“食、宿、游、购、娱”等产业蓬勃发展。阿坝州生物、林草、矿产资源储量丰富,发展潜力巨大,可以成为生物医药、稀有矿产等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承载地,动车通车后将进一步促进川西北与其他地区的经济交流与合作,让更多的企业在这里投资兴业,不仅能带动当地的就业与发展,更能为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注入新的动力。

随着铁轨的一寸寸延伸,不仅重塑了中国西部的地理脉络,更在历史长河中镌刻下了不屈不挠、和谐美丽、伟大复兴的印记。(文:孙孝通、黄家宇,图:魏秋伶)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