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西峡:“千万工程”经验“扮靓”山区乡村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4-10-14 15:1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10月12日,全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山区片区)现场会在南阳市西峡县召开,总结推进乡村建设的路径和模式,安排部署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重点工作。

西峡县地处伏牛山腹地,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县。近年来,西峡坚持绿色为本、产业为基,发挥特色优势,走出一条“片区联动、组团发展、城乡融合”的山区“千万工程”新路子,乡村产业振兴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等重点工作成效斐然。

突出片区理念,找准发展路径。一体化设计布局,发挥地理、资源、生态和人文优势,发展食用菌、猕猴桃、中药材、农文旅四大产业。规划“1+4”产业发展五大示范片区,推进片区内和片区之间的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形成有机协同效应。产业化联动发展,中部三产融合示范先导区引领,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构建产村、产镇、产城“互通”新格局。系统化协调推进,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出台激励政策,各片区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协同提档升级。

整合片区资源,做强特色产业。创新驱动助推产业发展,建立产业链链长制,发挥龙头链主作用,推动特色产业扩链、延链、补链、强链。成立科研机构,引进新品种,香菇、猕猴桃、山茱萸产业及旅游产业蓬勃发展。龙头带动增进产业融合,建成专业市场,发展电商物流体系,实施产业集群项目,建设特色小镇,加速一二三产业融合。品牌拉动加速产业升级,设计形象品牌,推进农文旅融合。

深化片区联动,建设和美共富。产业更加优化,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菌果药旅”产业综合效益显著,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吸引众多人创业就业。建设更加宜居,群众幸福感日益增强,村集体经济壮大后加大公益事业投入,农村环境优美。治理更加高效,群众安全感保障有力,推进“五星”支部与标兵村镇创建,公众安全感连续两年全省第一。

据了解,西峡县不断探索“三三制”发展模式,打造山区“千万工程”样板。在产业支撑方面,坚持“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做大特色农业,香菇、猕猴桃、山茱萸产业优势突出;做大乡村旅游,依托丰富景区资源提升特色小镇;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产业链,培育新兴产业集群。在基础保障上,强化片区引领,构建发展布局;推进“三大革命”,提升垃圾处理、污水处理水平,推进厕所革命;突出镇村融合,培育特色小城镇;完善公共服务,加快“四好农村路”建设。在共建共享中,完善政策保障机制,出台奖励政策、设立基金、创新金融产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鼓励村集体抱团发展;完善运行维护和群众参与机制,推动人居环境整治常态化。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