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6日,印度洋的季风再度活跃,马尔代夫Fotheyo Bodufushi岛附近的海域风力达6级,浪高2米。在这恶劣的天气条件下,一场惊心动魄的海上救援行动拉开了帷幕。
世界领先,中交广州航道局旗下的耙吸挖泥船“浚洋1”正准备接管吹填作业,上午11时50分,驻船的安全总监刘展雄接到紧急求助电话。电话来自马尔代夫当地的SAS e Construction Pvt公司,他们的“三合一”沙船LEO EMPIRE在Vaavu环礁附近因主机失控、全船失电,整船失去了操纵性,正以4节的余速快速漂向礁盘。船上有7名外籍船员,一旦触礁,船舶将面临沉没及燃油泄漏风险,不仅威胁船员生命安全,还可能对海洋环境造成灾难性破坏。
意识到事态的紧迫性,刘展雄立即向“浚洋1”代船长李强报告情况并通报驾驶台。李强迅速行动,通过船载设备在4公里外的礁盘旁发现了失控的沙船,但高频通信设备无法与之取得联系。面对紧急情况,李强毅然下令:“左满舵,加速驶向沙船!”驾驶员陈恩成立即执行命令,迅速调整航向。为了确保救援安全顺利,李强提议让锚艇协同救援,避免两艘船舶靠得过近有碰撞风险。刘展雄迅速与项目同事协调,确保锚艇能尽快加入救援行动。
“浚洋1”船员立刻启动了应急拖带程序。书记兼大副崔红昌负责组织人员进行船艉带缆作业,轮机长何光超赶到机舱,确保机器随时处于应急状态。每位船员都深知应急拖带作业风险极高,不敢有丝毫懈怠,时刻保持高度警惕。
12时5分,“浚洋1”抵达失控沙船附近水域。李强评估天气和水流条件后,发现失控沙船仍在逐步漂向礁盘,距离触礁已不足几百米。礁盘水深仅0.5米,且礁盘之外却是深不可测的悬崖地带,无法抛锚。时间紧迫,救援刻不容缓。李强决定采用两船联动救援方案,“先把引缆送到锚艇,再由锚艇将引缆传送给失控沙船。”崔红昌迅速组织水手行动,尽管风浪高达2米,水手们仍成功将引缆与拖缆相继传送到锚艇上。锚艇艰难地接近失控沙船,多次被大浪推开,经过多次尝试终于成功将拖缆固定在沙船上。
“所有人员撤到安全区,准备起拖!”随着崔红昌指挥,拖缆逐渐受力,失控沙船的漂移方向终于发生了改变。在“浚洋1”和锚艇的协同努力下,沙船逐渐远离危险的礁盘,转危为安。下午14时10分,码头专业拖带船抵达现场,“浚洋1”结束了这场历时近两个小时的生死救援,返回施工区。
这场紧急救援展现了中国企业的责任与担当。此次“浚洋1”的紧急救援正是这一精神的真实写照。“海上救助不分国界,也不计成本。”这是“浚洋1”船员的承诺,也是中国船员对生命和环境的敬重。此次救援行动不仅拯救了7名外籍船员的生命,更有效避免了可能对海洋环境造成的毁灭性破坏。这是“浚洋1”继2023年成功救助4名国外渔民之后,又一次体现中国船员风采的善举。
通过这场生死攸关的救援,“浚洋1”再次展现了中国船员在关键时刻的冷静、专业与勇敢。未来,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指引下,“浚洋1”将继续为全球海上航运和施工贡献力量,书写中国企业与世界同行的光辉篇章。
(图片由“浚洋1”吴名 授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