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来》动画北电公开课:角色招式取材于中华传统武学

《剑来》动画北电公开课:角色招式取材于中华传统武学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10-11 12:58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国漫"剧王"《剑来》动画自在腾讯视频开播以来,以其独特的"剑气水墨风"国风审美构建了独特的美术风格,融合东方哲学思想的宏大世界观,成为国漫持续探索风格化叙事之路上的又一里程碑之作。

近日,《剑来》主创来到了北京电影学院,通过放映交流的形式,开启了一场超过3小时的公开课,《剑来》动画总导演阿都沁、总编剧兼联合导演马华、编剧屈亦张、美术总监林添校、制片人沈丹婷均出席了本次公开课,分享了创作心得,并与现场的学生交流。

在公开课现场,引起现场阵阵惊呼声的第二集打戏场面,正是《剑来》动画采用的"剑气水墨风"技术的集中体现。传统水墨在这里成为画面主基调,水墨的浓淡被用于呈现招式的强弱,同时还能渲染情节的紧张气氛。

《剑来》动画美术总监林添校在现场分享了"剑气水墨风"风格由来:"从美术的角度出发,原著属于国风修仙武侠题材,它有两点需求:真实感和逻辑性。这既要求我们在做美术设计时有足够的逻辑支撑,又需要去做进一步的意识挖掘,展现故事中人物的态度和场景的意境。基于两点需求,我们制定了一个国风水墨的基调。"

《剑来》动画总编剧、联合导演马华也回应说: "动画创作过程中节奏的变化,包括景别、机位运动,过程都非常复杂。第二集打斗部分也来回改了非常多遍。当时看到这里,也许大家还带着疑惑,因为不了解人物关系。但是等看完第六集大家也能感受到,这些打戏是有前后呼应的。这是《剑来》动画独特的地方,很多细节需要看到后面才能明白。"

在制片人沈丹婷看来,《剑来》动画最终能以"剑气水墨风"这样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创作风格面世,是国漫发展到成熟阶段才能实现的事情。"发展到这一阶段,观众的审美能力和对故事性的需求不断上升,因此三年前我们判断,需要一部像《剑来》动画这样有足够复杂故事性,含有中国文学哲思、中国美术风格气质的、充分具备本土化特色的作品来作为行业的标杆。"

如何从庞大、璀璨的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汲取创作养分,一直是文化从业者们思考的问题。此次《剑来》动画的水墨国风尝试,再一次展现了中式美学的风骨。这不单单是对水墨画风的采用,还贯彻到了动画的诸多细节之中。

《剑来》动画导演阿都沁对师生们表示,目前动画里出现到的招式,就是取材于中华传统武学,比如在搬山猿和许氏夫人的打斗中,许氏夫人的招式就化用了太极拳。在定下"水墨"的主基调后,仍需要围绕这条主线做出更多的美学设计,比如巷战中同是黑衣的宁姚、吴貂寺二人,除了在人物招式特效的配色区分外,"借用他的斗篷,让他的形象酷似一只上下翻飞的大蝙蝠,而宁姚的周边则用一把白剑作为穿插,这样观众就可以很好地从视觉上区分开这两个人。"

在《剑来》动画热播过程中,"终于看懂了剑来"几乎是每一集播出后网友都会热议的话题。在目前的动画内容里,每一集都有新的出场人物,他们看似随意的话语、路过的一个没有完全呈现的横幅、口中一个个从古籍里化用的概念,甚至细节到他们的一个眼神、动作,都能成为故事的重要伏笔。

如此高密度的信息量,也为《剑来》动画的编剧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剑来》动画编剧屈亦张坦言,改编过程千难万难,概括起来分别是:"第一个难点是这是一个群像故事,人物众多,当前的篇章还是一切线头的起点,一共有2000多个出场人物;第二个难点是视角众多,光是前期争抢机缘的人就能分为好多组;第三个难点是,如此多的出场人物,还很难做删减,因为《剑来》的故事牵一发而动全身。"

把人物关系理顺后,编剧、导演、美术的工作还需要系统化的推进,将《剑来》中东方哲学的"道"一以贯之。而这"道"并不仅仅是浅显的道理,而是渗透进了故事的多方面设计细节中,以润物细无声的姿态影响着观众。在北电现场播出的前六集中,就出现了"蚍蜉撼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典故的化用,和儒家、佛家、道家、兵家为基础构建的世界观初步出现。

【责任编辑:黄凌睿】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