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不仅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更是我们基层司法行政部门重点探索的课题。”日前,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学芳说。随着“新时代法治实践站”“高校学生法治素养观测点”和“法助共富工坊”在宁波财经学院的正式启用,该区专注高校学生法治素养提升走在全省前列。
近年来,海曙区司法局通过“普法+阵地”“普法+数字”“普法+队伍”“普法+特色”,精准施策、全面推进公民法治素养提升。从构建覆盖全区、惠及全民的法治文化服务体系和法治“半小时”阅读圈,到开放全市首个新市民法治安全文明宣教培训基地;从建设融“报、网、端、微、屏”于一体的全媒体法治传播体系,到培育出20余家基层特色公益普法工作室……让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法治安居成色更足、底色更亮。
与此同时,海曙更关注高校学生群体的法治素养提升。“这个过程离不开高校、学生、家长、社会四位一体通力合作。我们联合宁波财经学院、宁波甬城民营经济研究院进行试点,就是希望通过创新载体,和高校一同营造浓厚的法治教育宣传氛围,在实现法律意识与守法行为统一的过程中,全面系统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陈学芳说。
如何清晰地排摸辖区高校法治氛围的基础情况尤为重要。试点期间,宁波法治社会研究中心负责人、宁波财经学院丁鹏教授联手26名专家成立法治观测团,重点开展高校学生用法需求、参与法治实践的项目策划与普法课程设计工作。
依据初步观测结果,海曙区司法局和宁波财经学院积极打造体系化教育课程,其中编制的《甬城高校学生法治素养基准手册》公选课读本,围绕法治文化、法治行为等4方面,教授宪法、法治浙江、红色法治文化等8个主题;编写的《青少年法治课程》教学大纲,目前已完成民法典、预防校园霸凌、隐私权保护等通识课内容编写。“我们不仅要向学生普及法律知识、传递法律文化,更要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和法治精神,这对维护校园和谐、保障学生权益、促进依法治校工作提质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丁鹏说。
要普及好法律知识,更要解决好高校学生法律服务方面的实际需求。在宁波财经学院开设“法律拾光站”公共法律服务邮箱后,海曙区司法局组织专业人员线上收集、解决大学生群体法律咨询、求助,并结合观测结果不定期在校园发放涉及法律认知、侵权场景、救济途径等多场景的调查问卷,基本全面收集了学生们不同学业阶段、就业方向的学法、用法需求。
“问卷题目都和实际中可能发生的情况息息相关,比如今后就业遇到的女性性别歧视如何依法应对等,都让我们觉得特别实用。”该学院22级学生李嘉若说。
学以致用,服务地方。在提升自身法治素养的同时,宁波财经学院学子自发成立“红鹰大学生志愿者法律宣讲团”,一方面推动“大手牵小手”法治课程走进中小学,另一方面深入社区、乡村积极开展“12.4宪法宣传周”“民法典伴我行”等普法活动,受益群众超过10余万人次。
下步工作中,海曙区司法局将充分发挥“新时代法治实践站”“高校学生法治素养观测点”和“法助共富工坊”等平台的作用,有效推动高校优化涉法通识课、必修课和公选课的课程体系建设,并形成一系列相关理论研究成果,打造好创新提升高校学生法治素养的新路径。(图片由潘洒洒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