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内乡县检察院:数字模型让“被贷款人”走出困境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4-10-10 14:5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图为近日内乡县检察院检察官对辖区特殊困难群体群众参与金融活动进行回访,并开展法治宣传,进一步增强他们的懂法守法观念。

“案子已经审完了,法院驳回了银行的诉讼请求,我也终于远离了这场无妄之灾。”近日,河南省内乡县检察院检察官对一起虚假诉讼案件进行回访时,案涉村民陈某难掩感激之情。

陈某身份无端被人利用,遭受“被贷款”的窘境,还成为一名失信被执行人。正当一筹莫展之际,陈某来到内乡县检察院反映情况,受理案件材料后,案件承办人、该院民事检察部主任朱东月开展调查核实,没过多久,事情的来龙去脉逐渐显现,问题就出在当地的一家金融机构。内乡县检察院通过检察监督和制发再审检察建议,陈某的征信记录也恢复正常,让他从困窘中逃离出来。

由个案“启蒙”,内乡县检察院开展了对当地金融机构冒(借)名贷款这一类问题的监督,借助大数据战略思维,对银行贷款中涉及低保、五保、贫困、残障和在校学生等特殊群体的民间纠纷,进行要素式、全方位大数据审查,在过去一年,共有42起类似案件被纠正。

面对庞杂的银行贷款信息,经大量个案索引、分析研究,朱东月想到了大数据的“助攻”。朱东月和同事们依法调取大量当地某商业银行自然人金融贷款业务数据以及与之相关的案件信息等,在此基础上,梳理出类案规律和监督逻辑,并进一步确定数据碰撞规则。

“通过数据比对碰撞,我们筛选出异常数据后发现案件线索240余条。”正是基于对贷款流程的抽丝剥茧,朱东月和同事们整理提炼出“特殊群体贷款人”“调解”“缺席判决”等要素特征,实现了对类似问题的精准聚焦,冒(借)名贷款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由此而生。

为避免问题在不同金融机构重复上演,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借助数据赋能,一份为全县金融机构“量身打造”的检察建议落地。在这份检察建议中,该院提出建立健全金融业务风险防控机制、加强金融大数据研判、健全联动执法普法机制等多项工作建议。在政府有关部门的领导下,当地金融机构以落实检察建议为契机,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堵塞信贷漏洞,扎实推进金融机构日常贷款业务审核规范化,依法推动完善内部监管、离任审计、风险评估等制度10余项,开展以案促改3次,专项整治6次。

“从一个案件到一类案件,我们看到了检察办案的增长点。如今,善用大数据思维已成为大家办案的自觉。”在该院检察长马婉珍看来,数字赋能监督让更多的检察官尝到了高质效办案的“甜头”。

“大数据和检察监督融合,让检察办案更智慧、更高效,也让公平正义更加可感可触可信。”今年3月9日,在内乡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代表委员听取检察院工作报告后,纷纷为数字赋能监督、监督促进治理的检察监督新模式点赞。

“在冒(借)名贷款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的应用过程中,我们集中精力向两方面延伸:一是向前延伸至金融机构贷款发放阶段,金融机构利用该模型,提前比对贷款人信息,预防冒(借)名贷款发生,对借款人、担保人资格进行精准识别,扎实推进金融机构日常贷款业务审核规范化,促进贷款活动业务审批合法合规,为稳健高效经营金融资产提供保障;二是向后延伸至法院审理金融借款合同案件阶段,法院利用该模型,精准识别存在冒(借)名贷款的案件,促进民事裁判公平公正。”马婉珍向记者介绍。

据了解,自2023年以来,该院借助该模型办理生效裁判监督案件21件,民事执行监督案件89件,950余人被移除征信“黑名单”,在信息比对中,有5名犯罪嫌疑人因违法放贷、骗取贷款、诈骗等行为,分别被法院判处一年至五年半不等的有期徒刑。

“目前,河南省检察机关已将该模型纳入全省检察办案数据系统推广使用。”采访中,马婉珍告诉记者,数字赋能监督,既是“本”的提升,更是“质”的嬗变。下一步,该院将持续强化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应用探索,挖潜能、促融合、提质效,促进数字检察积厚成势,以数字检察促进更高水平的检察履职。(图/朱成兴)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