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田野中的青春对话——西南石油大学学子走访乡村振兴一线青年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4-09-25 14:5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乡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越来越多的青年活跃在广袤乡土大地,怀揣火热“红心”,施展智慧才干,助力乡村振兴。

为让在校学生与乡村振兴一线的有志青年面对面交流,近距离汲取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奋进力量,西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组建“乡”遇红心实践队,组织队员们走进重庆市丰都县、四川省凉山州美姑县、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陕西省淳化县等西部地区国家和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与17名当地大学生驻村干部、基层公务员、新农人等乡村振兴一线青年,在乡村田野中展开了一场深入的青春对话。

入乡的缘由?——“是这里的需要,也是我内心的追求”

“这是刚刚采摘的新鲜脆李,现在下单,马上发货!”“丰都牛肉谁吃谁知道”……在重庆市丰都县三建乡直播孵化基地里,三建土特产有限公司负责人廖丽娟在直播间热情叫卖着从三建乡各村收购的农特产品。

廖丽娟是三建乡电商新农人的典型代表,带领直播团队帮助众多老乡们将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不过她的职业生涯始于城市,曾在一家外地网络推广公司担任部门经理。问及入乡的缘由时,廖丽娟笑着说:“三建乡是我从小生活的地方,2019年听说家乡号召大家返乡创业,我就立马回来了,在自己的家乡做一番事业,会比外面更有获得感”。

四川省美姑县龙门乡尔马千村驻村工作队员阿杜衣尔是返乡工作的90后大学生,他说:“回家乡工作不需要缘由,因为真的很愿意”。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守望乡党委副书记马凌锋大学毕业后考取了家乡的公务员,他希望在家乡扎根,帮助乡亲们把日子越过越好。同样来自美姑县的实践队员刘佳欣在访谈结束后在自己的实践日志里写到“有一天,我也会回来,像他们一样。”

实践队队员马琳媛采访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守望乡党委副书记马凌锋

还有一些“入乡”的青年人是纯粹的“外来户”,从清华大学毕业的硕士研究生马天文就是其中一位。他去年来到重庆市丰都县三建乡驻村工作,每天一有空就走村入户,在他看来,和乡亲们走近了就慢慢变成了“自己人”。他告诉实践队员:“到基层工作,是这里的需要,也是我内心的追求”。马天文认为,乡村振兴需要有想法的年轻人源源不断带来新的活力,他自己也希望在乡村振兴最前线干一些有价值的事情,积累宝贵的经历。

现任三建乡鱼泉子村驻村第一书记陈飞,已经是第二次驻村工作。他说,第一次驻村结束后,每天晚上睡觉都还想着村里的人和事,这种乡村情怀无法割舍,到村里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也是他内心深处的一种追求。正是这个追求,深深感染了实践队员郑天娟,她从没有想过有些人会自愿走进山村,而这次访谈也正悄悄改变着她的职业规划。

实践队队员在乡村田野与乡村振兴一线青年展开青春对话

振兴的方法?——“时刻放心不下,自然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在陕西省咸阳市淳化县寨子村荞麦种植基地,长势良好的荞麦透出勃勃生机,村副主任王管县望着这片希望田对实践队员说,寨子村地处淳化县润镇东部,曾长期因贫穷落后被称为“东大荒”。如今,寨子村“淳朴寨子”的品牌已小有名气,村民的钱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好。

当实践队员问及是用什么方法让“东大荒”变身“品牌村”时,王管县坦言:“方法来自于情感,对村里群众时刻放心不下,自然就知道该怎么做了”。王管县告诉实践队员,寨子村的荞麦、苹果等果蔬产品质量很好,但一直“养在深闺人不识”,只能“自产自用”。找到这个致贫的症结后,全体村干部带领村民四处找买家,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打通了果蔬产品“高校特供”的销售渠道,果蔬“出村”促进了村民致富。

刚到三建乡鱼泉子村时,陈飞就发现群众出门要靠摆渡,十分不方便。原有的鱼泉子大桥因洪水被冲毁,大桥复建施工因资金等问题进展迟缓。陈飞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接起上任驻村第一书记的接力棒,四处筹措资金,促进鱼泉子大桥加快复建,于今年正式通车,困扰700多名群众的“出行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乡亲们将该桥唤作“民生大桥”。

“心里装着百姓,办法总比困难多”是马凌锋经常说的话。为了让村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他一直在与村里的干部商量,如何围绕“牛乡守望”发展定位,更好促进昭通小肉串产业发展。在他们看来,要想做活“牛经济”,还得让更多家乡人加入进来,用小肉串“串”出乡村振兴的大产业。“采访前我一直以为乡里的干部外出工作可以搭乘公车,不承想见面的时候,马书记骑着摩托车就来了,他说这是他最便捷的交通工具,很多业务拓展,都是他们这样一圈圈跑出来的。”队员马琳媛访谈结束后在自己的实践日志里写道。

对大学生的寄语?——“基层的天地很广阔,真的值得体验”

谈及对大学生的寄语,这些服务乡村振兴的热血青年们激动不已。阿杜衣尔一直为选择回到家乡工作而自豪,从工作到现在,他经常为乡亲们解决一些“小烦恼”,干的很多工作都得到了好评。他说,在乡村工作是无悔的,在家乡工作是幸福的,希望在校大学生认真学习,有机会可以选择到基层一线发光发热。

马天文告诉实践队员,他来乡里工作1年多了,真心觉得基层的天地很广阔,真的值得体验。希望大学生能够在最有朝气和活力的青春时期深入基层、了解基层、服务基层,让青春更精彩。他总结出的基层工作法让实践队员印象深刻,“学长的经历让我知道,在基层要坚持用第一次的热情做好重复的事情”队员李昉洲与队员分享时说道。

“与这些有情怀的优秀青年对话,我们的一个重要收获就是‘自找苦吃’要趁早”实践队队长刘昕迪说,这场青春对话激起了队员们投身乡村振兴的动力。实践期间,队员们在实践地开展了“‘三’生有幸,与你相‘建’”直播助农、垃圾分类“环保课堂”“云心守望”文旅品牌策划等实践活动,积极为当地乡村振兴事业出力献策。

实践队队员直播介绍当地特色农产品

“西南石油大学的学生不怕热,能吃苦,有创意,为我们乡村振兴工作注入了新鲜活力”,三建乡党委委员、人大主席朱小冬对实践队的表现赞不绝口。

“从访谈驻村干部到开展助农活动,学生在乡村振兴一线寻访、锤炼挺膺担当的‘红心’”实践队指导教师、西南石油大学红心辅导员工作室主持人王娟说,实践队将整理实践素材、录制主题视频,线上线下宣讲驻村大学生典型事迹、基层就业专项政策,影响带动更多学生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图片由王娟授权提供)

实践队队员赵呈潇录制团课视频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