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沂蒙颂歌 尽现英雄本色 大型舞台剧《红石崮》在京上演

来源:鲁网    2024-09-12 11:23
来源: 鲁网
2024-09-12 11:2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9月9日,中央民族歌舞团民族剧院内座无虚席。随着剧中《沂蒙山小调》响起,1000多名观众沉浸在红色题材非虚构舞台剧《红石崮》中,现场情景交融,令观众心潮难平。可以说,这是一场精彩的沂蒙文化盛宴,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洗礼。

《红石崮》基于发生在沂水县的六个真实红色故事创作而成,分六个篇章,用一线穿珍珠的艺术手法,将“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八路军山东纵队和大众日报社”在王庄成立;云头峪老百姓舍命护卫“大众日报”;农民刘洪秀和妻子杨凤琴坚守信念与山东省“第一面党旗”共存亡;中共夏蔚区委书记武善桐为掩护百姓和八路军伤员抱鬼子跳悬崖;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妇女干部陈若克和刚出生二十天的女儿在沂水城英勇就义;八路军侦察员郭伍士受伤后被红嫂祖秀莲相救,郭伍士千里寻母,二人结下母子情缘生死相守等故事搬上了舞台。六个独立的故事,以真实存在的“红石崮”作为象征,是沂水人民的在极其艰苦条件下,不惧牺牲,无畏抗战精神的写照与缩影。

《红石崮》自2022年7月首映以来,先后多次受邀赴多地展演,在临沂、济南、深圳等地演出70余场,将近20万人先后观看该剧,凭借其高品质的艺术成色和独具革命老区特色的艺术语汇,是观众叫好又叫座的佳作。

《红石崮》的成功,不仅盘活了沂水的红色资源、填补了沂水县露天演艺的空白,实现了演员业务的再造和人生价值的重塑,提升了红色景区、红色旧址、红色纪念地的经营业态水平,并成为当地经济的新增长点。同时,促进了红色纪念品、民间手工艺品、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作品到产品到商品的快速转换,实现了寓教于乐、寓教于游、寓教于购的理想目标,为红色基因的创新性传承,提供了多业融合模式和重要经济支撑。(赵焕祥)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