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非遗文化,共享镇江太平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4-08-26 16:1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人民千百年来代代相传的文化瑰宝。为深度挖掘镇江当地非遗瑰宝的制作与文化精髓,江苏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古韵今风,非遗流芳”社会实践团队,于2024年6月26日前往位于江苏省镇江市西津渡街道的太平泥叫叫传承点,更直观感受这一镇江当地古老工艺的历史与魅力,更好地传承弘扬该项优秀非遗文化。

在活动的筹备阶段,为保证社会实践的顺利完成,社团成员们通过线上数据库、图书馆资源以及实地走访,全面搜集关于太平泥叫叫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及文化意义等资料。团队还精心设计了实践方案并提前联系艺术馆,确保活动能够顺利进行。所以,此次活动重在让参与的团队成员深刻认识镇江当地的一项非遗文化,争当非遗文化的弘扬者。

活动当天,团队成员们受到镇江太平泥叫叫著名非遗传承人周宝康先生的热情接待。在队长的带领下,团队成员积极主动地与周宝康老师深度交流探讨,追溯太平泥叫叫的名字由来及历史渊源和周宝康老师的个人传奇经历。

图为传承人周宝康老师向大家介绍太平泥叫叫。

经周宝康老师介绍,“太平”是它的寓意,“泥”是它的材料,“叫叫”是它的声音。做完的太平泥叫叫成品即可吹出哨音,同时借此希望大家把太平带回家里,保佑大家一生太平,太平一生。同时,碍于过去破旧思想,不少太平泥叫叫的经典作品都因表现主题问题遭受大量损坏,一度面临失传的窘境。之所以现在很多作品还会呈现在群众面前,是因为周宝康老师秉持着一个文化不能缺少任何一部分的理念,几十年来四处实地考察,向村落现存手艺人潜心学习,并巧妙融合中国很多传统理念元素,终于将过去经典之作重现。

之后在周先生的引领下,大家参观了其工作室,这里陈列着各式各样的太平泥叫叫作品,每一件都承载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周先生详细讲述了太平泥叫叫的艺术特色与文化内涵,团队更是深刻感受到这一非遗项目的独特魅力。

馆内展品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三怪”,它们有一个头,两个头,三个头,分别寓意着一鸣惊人,好事成双,三生万物。馆内还存放着《双龙盘珠》,《瑞虎迎春》以及《牛气冲天》等作品,亦各具特色,展示了太平泥叫叫丰富的题材和精湛的技艺。

图为周宝康老师代表作品《双龙盘珠》展示。

最后,周先生的徒弟亲自上阵,为成员们演示太平泥叫叫——双面鱼龙的制作过程。双面鱼龙,鱼跃龙头间,有好事成双、事业腾达之意。从选泥、塑形到雕刻,再至最后的打孔,每一步都充满匠心独运。成员们在师傅的指导下,亲手尝试制作太平泥叫叫,虽然过程中会遇到疑难问题,亦或忘却步骤技巧,但是传承人会立马在一旁耐心指点帮忙,大家相互鼓励、共同进步,最终都完成了自己的那份非遗作品。

图为传承人指导团队成员如何制作太平泥叫叫。

临近活动的尾声,成员们纷纷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交流分享,看看谁做出来的太平泥叫叫更加美观。团队成员表示,通过这次实践活动,不仅学会了制作太平泥叫叫的技能,更重要的是深刻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与魅力。他们纷纷表示,将把这份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带回家乡,传递给更多的人。

图为团队成员活动结束后的集体合照。

西津古渡一哨响,太平人间千载存。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加深了青年学子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更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传承人周宝康老师表示,自己会继续坚持传承弘扬镇江太平泥叫叫这项非遗文化,并希望,能够借助此次活动,让更多人了解且尝试接触这项文化魁宝。(图片由周楚余 徐国莹授权发布)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