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调研行——记滇西大地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和顺古镇篇章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记滇西大地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和顺古镇篇章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08-24 10:0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小巷深几许,老屋苔色青。山村读书楼,古道风雨亭。朝求金,暮求银,过眼烟云。山养心,水养性,桃园仙境……”,这首歌谣中所描述的就是位于云南省腾冲市西南部的和顺古镇。

云南省腾冲市和顺古镇风景

古代西南丝绸之路上的滇西侨乡

六百多年前,勤劳朴实的和顺人沿着西南丝绸之路奔走缅甸等国,做起了跨国贸易。清末《阳温暾小引》中所云的“游有方,急早回,以解亲忧”“做生意,要公平,不欺老幼”贴切地形容出和顺人的侨旅生活及为人处世的哲理;传统民谣“过了霜降,各找方向。楸木开花,游子回家”更是生动地表达出在外打拼的和顺人的思乡之情。

经过打拼,许多和顺人成为了一方雄商巨贾,为中国与南亚及东南亚的友好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截至2023年年末,和顺古镇有海外华侨3万多人,主要分布在缅甸、泰国、美国、加拿大等13个国家和地区,是云南省著名的侨乡。中原汉文化、边地少数民族文化、南亚东南亚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使其成为一个多元文化的和融之地。

居民区与生态圈和谐共存的典范

“远山经雨翠重重,叠水声喧万树风。路转双桥通胜地,村环一水似长虹。短堤杨柳含烟绿,隔岸荷花映日红。行过陡陀回首望,人家尽在画图中”是腾越诗人黄开锦为和顺所作的诗篇。走进和顺古镇, 徽派建筑的神韵、小桥流水的雅致、南亚建筑的元素等依稀可见,不愧为海内外游人纷纷向往的宜居之地。和顺镇一直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其重点工作方向。通过“挂巷包户”“专人巡检”“河长制”“林长制”等环境综合整治长效机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和顺镇党委书记彭海邦对记者说:“我们非常重视水域生态和植被绿色生态的保护工作。通过统一收集处理老百姓生产生活产生的污水、清运处置各类垃圾等举措,保护古镇的水域和生态环境。”

生态旅游发展提升居民收入的示范

和顺特色菜土锅子

人居环境的提升及生态环境的改善使和顺镇的生态旅游经济产业蓬勃发展。2024年2月,和顺古镇景区被文化和旅游部评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古镇景区内有许多原住民开起的民宿和餐馆。据数据统计,目前全镇共有餐馆110户、商铺1025家、客栈旅馆505户。和顺人家的老板杨聂是个土生土长的腾冲人,今年年初他在景区内开起了餐馆,他对记者说:“我平时在家喜欢研究美食,我想把我对美食的想法呈现出来,让大家在口味上更加了解腾冲。”这位33岁的小伙子曾在英国留学,在毕业后他选择回到家乡云南工作。像他这样在家乡创业打拼的本地人还有许多,截至目前,全镇80%以上居民参与旅游发展,拉动了居民人均年收入从2019年的13277元提升至2023年的18560元,使和顺古镇成为生态旅游发展提升居民收入的典范。

生态兴则文明兴。在古香古色的和顺古镇中,可以感受到人民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的成效及生态旅游发展提升居民收入的种种红利。放眼未来,期待这座古丝绸之路上的滇西侨乡中会有更多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新故事,书写更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记者:党贺 彭超 郑金冉)

 

【责任编辑:党超峰】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