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苍南县大渔镇紫菜产业革新 助推共同富裕梦想成真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4-08-23 16:4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在浙江省苍南县大渔镇,一幅渔民增收、生态和谐、经济繁荣的共同富裕画卷正徐徐展开。镇政府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引领传统紫菜产业迈向现代化,以玻璃插杆替代传统毛竹,不仅为紫菜生产注入了绿色动力,也为全镇乃至周边地区的共同富裕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路径。

传统产业焕新颜,绿色发展谱新篇

大渔镇,这个依海而生的小镇,紫菜种植历史悠久,是当地渔民世代相传的生计。然而,紫菜种植依赖的传统毛竹插杆,需要大量砍伐竹林,这不仅对森林资源造成了不小的压力,而且毛竹的使用周期短,易腐蚀,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面对这一现状,大渔镇人民政府认识到,只有转变发展方式,才能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为此,大渔镇人民政府主动出击,携手企业研发新型玻璃插杆,开启了一场紫菜产业的“绿色革命”。

科技创新增效益,渔民共富显成效

新型玻璃插杆的使用,大幅提升了紫菜生产的效率与品质。

数据显示,采用玻璃插杆的紫菜田,亩产量提高了15%,渔民收入同比增长20%,共富梦想逐渐变为现实。

为了更好地推广这一创新技术,大渔镇人民政府还举办了多场技术培训会,邀请专家现场指导,确保每一位渔民都能掌握新型插杆的使用和维护技巧。这些举措不仅提高了渔民的技术水平,也为紫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生态优先守底线,绿色经济促发展

在大渔镇紫菜产业的现代化升级中,玻璃插杆的应用无疑是一大亮点。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显著提升了经济效益,更深刻体现了大渔镇人民政府坚守生态优先原则,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坚定决心。

随着玻璃插杆的引入,大渔镇的紫菜产业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共生。海洋资源的合理利用,不仅为渔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也为当地的生态环境留住了绿水青山。

此外,大渔镇人民政府还通过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加强海洋环境监测,确保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越生态红线。这种以生态优先为原则的发展模式,不仅为紫菜产业的未来发展开辟了新路径,也为其他地区的绿色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经验推广共富裕,携手并进新征程

大渔镇人民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紫菜产业的现代化升级,是大渔镇因地制宜、创新发展的生动实践。接下来,镇政府将继续推广这一成功模式,鼓励更多产业借鉴玻璃插杆的绿色生产理念,推动全镇经济多元化发展。

同时,大渔镇还将加强与周边地区的交流合作,将紫菜产业升级的经验辐射出去,让更多的地区和群众共享绿色发展带来的实惠,共同迈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在浙江省苍南县大渔镇人民政府的带领下,这片海域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一个生态宜居、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的现代化新渔镇,正在东海之滨崛起。

图片由鲍承镇授权发布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