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 智能领跑地铁线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4-08-22 17:2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我们的‘黄医生’不到5小时就完成了对南昌1号线双港站至建业大道西站全线7公里的隧道的检测任务。”8月20日下午,由中铁电气化局城铁公司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彭苏萍院士团队合作研发的地铁隧道安全隐患综合探测车在南昌地铁1号线成功上线应用,取得了良好检测效果。

地铁隧道安全隐患综合探测车为什么被业内称为黄医生呢?或许可以从它的外表和功能中找到答案。

不容小觑,“黄医生”的“望闻问切”

在南昌地铁1号线地下隧道施工现场,“黄医生”正沿线徐徐行驶,从尾部伸出的探测装置宛如听诊器,对隧道进行细致检测。

“它能够对隧道综合病害快速把脉问诊,检测速度5千米每小时,空气耦合地质雷达天线可距离隧道壁30至40厘米,检测深度达到3米。检测时,伸缩臂将探测装置快速送出、收回,一趟跑下来,同步采集各类参数,就像给隧道做了一个CT!”负责本次检测任务的技术人员康超介绍。

仔细了解,和它亮黄色的简洁外观不同,内部还真不一般。里面安装着多通道探地雷达、高速线阵相机、三维激光扫描仪、红外成像仪等设备,可用于地铁隧道衬砌内部脱空病害、隧道衬砌表观裂缝和渗漏水病害等安全隐患的快速探测。另外,还可以实时获取一氧化碳、甲烷、PM2.5、PM10、风速和光照度等隧道环境指标参数,为地下轨道交通的安全运行提供技术帮助。

锱铢必较,0.1毫米的极致精度

最值得关注的是,“黄医生”有一双“火眼金睛”,能够探测出的裂缝宽度分辨率可达到0.1毫米。

“我们要做就做到极致!0.1毫米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和一张A4纸的厚度一样,拿着放大镜才能发现的裂缝,‘黄医生’扫过一遍就能轻松发现,省时、省力、省人工。”据技术人员透露,相对于常规探测手段,地铁隧道安全隐患综合探测车的工作效率可提高7成以上,从而实现了由快速检测系统代替人工目视检测,单位任务量所需检测人员从每日50人减少到每日6人,探测成本降低了近三分之一。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地铁施工建设是一场“毫米”级的品质对决。隧道中一些细小的裂缝,如果长度和宽度一直保持在限定范围之内是安全的,但是还有一些裂缝在施工、行车振动下可能会扩张,这种裂缝要及时进行监测、处理。

“黄医生”在大量现场试验的基础上,增设了隧道病害数据库和病害发展跟踪系统,能够对隧道“病害”进行长期监测,形成预警机制,为隧道使用的安全评定、管理维护等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精雕细琢,“检测神医”也要瘦身升级

“可以在地铁隧道运营和施工环境下应用,作业时不阻断地下交通,不影响地铁正常运营,体积小,功能全……”谈起“黄医生”的优点,中铁电气化局城铁公司机械装备分公司经理潘义红如数家珍。

“灵感源自于一场技术交流活动,当时国内现有隧道衬砌检测车需贴在隧道壁上,车辆体积大、速度慢,检测单一,工作效率低。我就想能不能自己研发出一款隧道检测车,把它做小一点,功能全一点。”中铁电气化局城铁公司潘义红创新工作室经过技术攻关、联合研发,成功为“黄医生”瘦身升级。据悉,该车在保有限界检测、弓网关系检测、接触轨冷滑等传统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了空气耦合探地雷达探测系统、相机拍摄表面检测隧道裂缝、隧道三维空间信息采集系统,以及同步控制与集成技术。可以说,变小了,更变强了。

“南昌地铁1号线是继北京地铁9号线后第二个使用的项目,不像我们研发的隧道全断面水冲洗车那么身经百战,目前来看检测效果良好,它也圆满完成了南昌对它的第一次大考。”潘义红欣慰地说。南昌地铁1号线是南昌市第一条建成运营的地铁线路,对于南昌市民来说影响深远、意义非凡,后期还会有更多的检测任务,地铁隧道安全隐患综合探测车必将不掉链子、不辱使命,为地铁隧道结构病害迅速开出安全“良方”。(图片由中铁电气化局 白欣艳提供)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