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监控设备、更换破损防火门、增设微型消防站,小区安全感不断提升;布置休闲长廊、增设休闲座椅、深化垃圾分类,小区面貌焕然一新;成立物管会、开展党建共建、提供便民服务,居民幸福指数持续升级……一个个行动、一项项举措,彰显出吴中区整治提升动迁安置小区的速度、力度和温度。
动迁安置小区整治提升,既是事关群众的“关键小事”,也是城市发展的“民生大事”。吴中区动迁安置小区整治提升专项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区住建局副局长王国正表示,吴中区纳入此次行动的动迁安置小区共有123个,围绕安全管理能力、环境设施改善、基层治理融合、长效机制保障等,分类式提升、清单式整改、长效式治理,推动全区动迁安置小区形成运行更加安全、环境更加宜居、服务更加便捷、治理更加高效的良好局面,全面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
【破题】
三类分级提升
123个动迁安置小区,涉及12个镇(街道),总建筑面积1692.22万平方米、3465栋房屋、118771户家庭。其中,10年以上小区55个,还有部分小区接近20年,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如何整治提升?对照市级六项重点任务,实行区级三类分级提升。
4月17日,吴中区制定下发《吴中区动迁安置小区整治提升专项行动工作方案》,对照市级“补齐安全设施短板、完善基础设施功能、提升便民服务水平、开展环境卫生清理、提升物业管理水平、落实长效保障机制”六项重点任务,结合吴中实际,确定123个动迁安置小区按照“基础、净美、品质”三类分级提升,其中基础类61个、净美类44个、品质类18个。
针对这三类,吴中区发布了任务清单,明确了34项子任务。其中,基础类包含全面摸排小区非机动车停车充电隐患问题,针对隐患突出停车区域设置硬质隔离并增设简易喷淋等消防设施等17项;净美类包含引导和支持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热心企业开展结对共建小区活动等8项;品质类包含盘活小区闲置用房,充分利用社区配套用房、物业用房个性化设置医疗养老、幼托等服务设施,并重点为“一老一小”提供便民服务等9项。
郭巷街道以“巷红管”党建品牌赋能,木渎镇发挥“惠民红”党建服务品牌示范引领作用,胥口镇以党建“汇智”,临湖镇围绕环境卫生、文明楼道等开展系列行动……三类分级提升,划重点、明方向、定目标,让吴中各地贯彻落实有的放矢。
【解题】
“两张清单”整改
动迁安置小区整治提升千头万绪,破题后,如何解题?吴中区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全面“体检”摸清动迁安置小区底数和治理现状,并结合不同提升类别和34项子任务,形成“一小区一表”的问题清单和“一小区一策”的任务清单,推动整治提升工作有力有序、见行见效。
对表清单,整改一项划一项。截至6月30日,全区累计发现问题8809个,完成问题整改7728个。其中,消防设施整改提升2193处、微型消防站建成99个、维修改造问题电梯157台、改造提升电动自行车充电头2422个、新增电动自行车充电头5100个、改造架空层和地下车库108个、维修更新小区基础设施720处、新增机动车位210个、建成公共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86处、清理楼道3799个、畅通消防通道2012个、提升便民服务场所26处、成立物管会115个。
值得一提的是,吴中区动迁安置小区整治提升,不仅有政府部门根据巡查提供的“配餐服务”,还有注重群众诉求、听取群众建议的“点餐服务”。
长桥街道新南社区下辖的华村苑是2014年建成的动迁安置小区,常住人口4680人。新南社区以动迁安置小区提升改造为抓手,推出“社区微治理 你我共参与”线上问卷调查,广泛收集民情民意,如休闲座椅不足、电瓶车充电难等,并梳理形成“问题清单”进行整治提升。“小区里增设了休闲长椅还有凉亭,现在我们经常和邻居在一起聊聊天、吹吹风,社区真是为居民做了一件大好事!”家住华村苑的唐阿姨开心地说。
华村苑是吴中区听取群众诉求的一个缩影。在整治提升过程中,吴中区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致力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答题】
常态长效治理
答好动迁安置小区整治提升这道题,吴中区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加速项目实施,着眼常态长效。
加强小区自治。吴中区一方面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形成有效的小区居民管理公约,推动公约治理;另一方面出台住宅小区成立物管会区级工作指引,截至6月底已成立物管会115个;同时,建立由社区居委会、物业企业、业委会(物管会)和业主代表组成的“红色议事”机制。
加强党建引领。6月4日,胥口镇举行“海棠暖心 党建惠民”党建共建活动,以“党建+”推动全镇动迁安置小区整治提升专项行动走深走实。当天,20余名党员志愿者搭建起“联建公益科普宣传市集”,涵盖社会保障、防范电信诈骗、法律援助、老年人健康常识等知识普及,以及测血糖、量血压等义诊服务,吸引了200余名居民参与。
加强“红色议事”。木渎镇充分发挥“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机制作用,努力把协商阵地建到老百姓家门口。郭巷街道以点带面打造红色议事矩阵,姜家社区依托“姜议堂”议事平台,收集居民意见建议,增设电动车充电桩、停车位等便民设施;官浦社区深挖辖区及周边资源,与多家单位签订结对共建协议,并探索建立便民服务常态化机制。
加强造血功能。吴中区整合小区物业用房或周边低效闲置空间、经营用房、公共广告等配套资源,探索引进社会资源和力量,逐步形成自我造血的良性循环。此外,吴中区还积极探索非动迁户物业费市场化收取工作。
如今,行走在吴中,各地对标对表、靶向发力,动迁安置小区整治提升如火如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