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黄河流域不仅是中国关键的农牧业生产基地,也是不可或缺的能源基地。为推动黄河流域的绿色低碳转型,强化水、能源、粮食、生态之间协同管理的纽带关系,促进高质量发展,应构建具有气候韧性的国土空间开发与功能调整机制,设立气候智慧型农业试点区域,建立具有气候韧性的能源发展体系,加速黄河流域的产业低碳转型,加强流域内重点生态区的生态建设。
作者:秦虎
美国环保协会副总裁,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
坚持系统性与整体性是流域治理重要原则。黄河流域作为中国重要的经济地带,不仅是全国关键的农牧业生产基地,还是不可或缺的能源基地。该流域为中国GDP贡献了四分之一的份额,以其占全国五分之一的水资源量,支撑着全国63%的一次能源产量,同时保障了中国35%的粮食和32%的肉类产量。
然而,黄河流域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包括生态、农业与能源之间在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上的竞争问题,水资源短缺的困境,以及环境承载能力的脆弱性。更为严峻的是,气候变化正使这些相互交织的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已成为制约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具体来说,能源的生产与消费对水资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区域,其中以煤炭为主导。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等地区都是中国关键的煤炭产区,依托这些丰富的煤炭资源,黄河流域已经发展出相对完备的化石能源产业链。但这些传统产业往往伴随着高能耗、高水耗以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同时,粮食生产也对水资源产生了显著的影响。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然而其所受的水资源约束也相对较多。尽管流域各省在水资源分配方案的基础上都进行了各自的调整,但下游粮食产区的水资源量仍未得到有效保障。此外,农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水土流失,引发了面源污染。生态系统在此显得尤为脆弱,农牧业生产、工业生产和生态系统之间经常出现争夺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情况。
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黄河流域的水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都将面临新的挑战。降水量的变化对水资源量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而极端气候事件,如洪水和干旱,将对粮食生产带来极大的风险。因此,合理的水资源分配成为黄河流域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受气候变化的影响,黄河的径流量有所回升,如何基于新的水文系列对黄河的水资源分配方案进行调整,也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因此,从气候变化的视角出发,推动黄河流域的绿色低碳转型,强化水、能源、粮食、生态之间协同管理的纽带关系,共同构建更具韧性的水资源系统、能源体系、农业生产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将为黄河流域的持久稳定和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此,我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构建具有气候韧性的国土空间开发与功能调整机制。通过综合利用各类气象以及水蒸发等数据,整合可再生能源、生物质能和储能等项目的空间信息,系统分析气候变化对水资源、能源、农业和生态等关键要素的影响,建立具有气候韧性的水-能源-粮食-生态相联结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用途调整机制,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挖掘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潜力,并提升生态价值。
第二,设立气候智慧型农业试点区域。为了保障黄河流域及国家的粮食安全,需要在该流域建立健全短中长期的监测预警和响应机制,编制应对极端气候条件下不同作物的减灾预案,加强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的防灾减灾意识和技术培训。加强对农业节水、降耗和减排的协同管理。
第三,建立具有气候韧性的能源发展体系,并加速黄河流域的能源转型。黄河流域不仅拥有丰富的化石能源资源,还是风能、太阳能和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富集地区,具备能源转型的资源基础。能源转型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可再生能源项目(如风光水项目)如何应对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实现能源之间的互补和应对气候变化。在低碳发展和保障能源安全的过程中,需要加强与气候风险管理和水资源优化管理的协同合作。
第四,加速黄河流域的产业低碳转型,并提高对土地和水资源的节约利用。黄河流域的风光可再生能源占全国开发潜力的约40%,应发展基于新能源的产业体系,打造黄河流域的新生产力。通过发展基于绿氢的零碳燃料和化工产业,以及相关的新能源装备制造、新能源电力消纳、氢能存储制造等产业,可以促进该地区的低碳发展并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在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同时,还需要关注其对农业和生态的影响,并采取措施减少对粮食生产和生态的负面影响。
第五,加强黄河流域重点生态区的生态建设。生态建设的落实不仅有助于维护生态安全,还能有效发挥减缓气候变化的作用。通过调整局部范围的气候问题,可以对区域和流域的水资源安全、能源安全和粮食安全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本文原文发表在中国日报国际版,原标题为 "For a Beautiful China"
出品: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责编:宋平 刘夏
编辑:张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