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说起地名,能想到的往往是一个个村庄的名字。它是晨间掠过露珠的清风、夏日午后的闲适、黄昏归来的牛羊、夜晚稻田的蛙鸣,在回忆的滤镜中,勾起人们无尽的乡愁。
地名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地名的灵魂。自开展“乡村著名行动”以来,中卫市沙坡头区从地名的历史和实际出发,结合地方特色,以“打造五型地名 留住美丽乡村”活动为契机,通过全方位讲好“沙坡头”等故事,广泛开展乡村红色地名、书香地名、故事地名寻访,深入挖掘、使用、保护、宣传乡村地名文化,努力打造“深化乡村地名服务点亮美好家园”样板,探索出一条深化乡村地名服务的新路径。
中卫市沙坡头区深入挖掘地名内在价值,让乡村“有名、有情”。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推行多级联动、全面摸清底数、扩大宣传创新形式等,梳理乡村有地无名、有名无标、一地多名、名称用字不准等问题50余条。通过规范乡村地名命名更名、科学高效采集地名上图、打造乡村特色地名标志等28项措施,丰富地名文化,带动乡村文化活跃起来,更好地促进城乡联通建设与融合发展。
鸣沙村在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鸣沙村,也是一个纯粹的移民新村,主要安置中卫市海原县李旺、李俊、甘城3个乡镇十几个自然村搬迁的生态移民。近年来,鸣沙村聚焦移民产业、就业与社会融入,引导村民义务出工参与乡村治理。同时依托旅游区位优势种植玉米、硒砂瓜及观光经果林等,鼓励农户承包农家乐,引导农户发展庭院经济增产增收。
常言道“人心齐,泰山移”。鸣沙村在乡村旅游的大道上谋取发展。在“乡村著名行动”中,中卫市为鸣沙村设置地名导览智慧路牌,并采集规范乡村旅游示范点(接待户)地名录入高德、百度地图,为游客出行乡村导航、快递进村、农货进城提供了有力服务。通过大家的齐心协力,谱写了一首民族团结的壮歌,鸣沙村先后摘得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菜誉称号。(图片由李俊良授权提供)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