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起非遗·古都洛韵”实践团在洛阳开展了一系列以科技赋能非遗文化的实践活动,旨在以现代科技之力,守护和传承千年古都的文化根脉。通过深入调研与实践,实践团成员们深入挖掘非遗文化内涵,探索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结合点,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注入新活力。
博观非遗 :传统艺术的现代回响
为深入探寻非遗文化的深厚底蕴,实践团先后前往洛阳博物馆、洛阳民俗博物馆等五所博物馆开展实践活动,通过细致的观察与深入的学习,对传统艺术的精湛技艺和独特魅力有了更加直观而深刻的认识。
洛阳博物馆与洛阳民俗博物馆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不仅是历史的宝库,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为后人打开了一扇通往传统文化的大门。
在洛阳博物馆中,团队依次探访了河洛文明展厅、唐三彩展厅、石刻展厅、牡丹艺术展厅和珍宝馆,深入领略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坚定地踏上了传承与奋斗的征程。在洛阳民俗博物馆中,团队成员们通过学习洛阳及中原地区的历史民俗、生活习俗、民间艺术、传统工艺,增长历史文化知识,深刻体会民俗文化独特魅力。于宝藏中见民俗;于烟火中见文明。
专业融合:材料科技与 非遗 新声
洛阳,古都风华璀璨,非遗文化之根深叶茂,承载千年文明,传承不息。实践团与非遗技艺传承人携手共行,深入探访非遗文化,沉浸式体验传统艺术的魅力,在观摩与实践中汲取智慧,感受非遗的博大精深,激发创新灵感,为古老技艺注入科技新声。
探秘之旅:共绘非遗与材料融合新图景
“材起非遗·古都洛韵”实践团深入古都洛阳,漫步于非遗文化的绚烂长廊,感受着中华文明悠久而有力的脉动,在瑰宝和非遗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脉搏,用科技与创新解决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时代命题。
一、大袖翩翩舞风华,衫影绰绰映千年
在洛邑古城的悠悠古韵中,实践团一行拜访了张志晓老师,深入探索大袖衫的流转与古法工艺的魅力。张老师坚守传统,以匠心独运复刻古画,让大袖翩翩之姿穿越千年,再现于世。面对汉服产业的商业化浪潮,张老师的选择尤为珍贵,她的坚持为这份古老文化注入了不朽的灵魂。
而今,互联网成为大袖衫复兴的强劲推手,《唐宫夜宴》等作品的热播,更是让全球目光聚焦于这抹流动的华夏风华。实践团创新性地提出“河洛排扣”与大袖衫的融合构想,并探讨机械化“来去缝”工艺,旨在为传统服饰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创意。
二、唐三彩釉绘辉煌,千年古韵绽光芒
踏入唐三彩的世界,实践团被其斑斓色彩与深厚文化底蕴深深吸引。在唐三彩制作工艺展览馆和“唐三彩烧制工艺”基地,通过实地考察、采访及亲自动手实践,实践团成员深入了解唐三彩的历史沿革与制作工艺。实践团得知其在中国陶瓷和美术领域的重要地位及国际交流中的作用。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高水旺老师研制出釉开片“蜻蜓翅膀”绝技,高哲老师致力于全方位多维度创新,在各级政府大力扶持下,抓住时代风口进行非遗年轻化转型,如唐宫夜宴相关作品等,还将技术用于基建领域。
实践团成员利用专业知识,分析烧制过程中的显色反应和化学成分变化,为解决制作依赖经验的问题提出方案,提高出品率,同时也深刻感受了唐三彩非遗技艺传承人的匠心精神和其背后的历史底蕴与文化内涵。
三、洛阳铲尖寻史迹,千秋故事待君知
在邙山之阳,实践团探访了孙清娃探铲厂,与非遗传承人和技术工人面对面交流,探寻洛阳铲的前世今生。从“盗墓神器”到实用工具的华丽转身,洛阳铲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与技术的进步。
实践团剖析其性能优异原因,开展锻造研究,提出涂覆明矾提升性能,还研究洛阳铲智能化改造,如安装集成传感器,以及用复合材料制作更优铲子。实践团以专业知识为洛阳铲传承贡献了材料学子的力量。
四、面塑巧手夺天工,千年技艺韵无穷
走进面塑的世界,实践团被温艮宽老师与宋展克老师的精湛技艺所震撼。宋老师通过独特手法创造出生动形象的作品,并从中国画意境中获取灵感进行创新。
实践团了解到面塑面临传承发展难题,如商业化产业化动力不足、对年轻人吸引力不够。为此,实践团设计定量计算原料改良制作工艺,发现传统制作模板的缺陷,建议用 inventor、AutoCAD 等建模软件建面塑模型,改良材料,未来应用 3D 打印技术提供科技活力。同时,针对市场问题,实践团建议面向青年群体推广面塑文化,结合热门IP与文创商业模式,为面塑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开辟新路径。
五、漆器纹理绘华章,千古匠心韵悠长
实践团拜访了面塑、洛阳毛猴、漆器非遗传承人李宏超老师。李老师讲述了兴趣变职业的经历及漆器制作工艺和历史。漆器历史悠久,工艺水平高。但生漆成本高阻碍传承。实践团用专业知识,以环氧树脂和丙烯酸有机漆替代生漆,精简工艺,降成本,获李老师极大肯定,还获赠洛阳毛猴。实践团表示会为弘扬传统文化继续努力。
在这次洛阳的非遗实践之旅中,大连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起非遗·古都洛韵”实践团收获满满。实践团成员们用专业知识为非遗传承注入科技力量,以创新思路为非遗发展开辟新途。然而,传承非遗文化的道路依然漫长,需要更多的关注与努力。实践团将带着这份责任与担当继续前行,不断探索,让古老的非遗文化在现代社会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让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永远延续,生生不息。
图文来自:大连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起非遗·古都洛韵”暑期实践团
指导教师:陈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