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前总理:中国绿色转型经验值得世界借鉴

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2024-08-01 11:3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导读:当前全球化和多边主义发展遭遇挫折。为应对不断加深的气候环境危机,世界需要良好的政策框架、投资和技术创新,以及强大的领导力和团结协作精神。过去只注重数量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向绿色增长转型。中国已经在绿色转型发展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走在了世界前列,其在绿色能源和绿色金融创新方面的成功经验值得世界各国借鉴。

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日益紧迫,只有将发展模式从数量增长转向可持续发展,共同实现更快的能源转型,才能造福人类和子孙后代,这一点已经成为全球共识。

可持续发展的历史相当短暂。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布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首次提出了这一概念。报告概述了可持续发展的三个主要领域,即经济增长、社会包容和环境保护。

2015年,联合国大会制定了可持续发展目标,包括17个全球目标和169个具体目标。也就是说,“可持续发展”概念在提出近30年后,才终于有了更为具体的形态。要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全世界人民、各国政府、企业和民间社会通力合作。但不幸的是,实现这种协作并不容易。

与过去相比,当今世界通过贸易、经济一体化、人工智能以及互联网等数字媒介,联系更加紧密。然而,我们正日益面临一个我们不愿看到的现实。2008年雷曼兄弟银行破产引发的金融危机让二十国集团 (G20) 影响力大增,那时,世界各国团结一致,共克时艰,然而在危机过后,世界一直在朝着一个不太理想的方向发展。全球化正在让位于所谓的“慢全球化”(这是《经济学人》杂志创造的一个概念),甚至“去全球化”;多边主义正退化为诸边主义,甚至单边主义;全球范围内的分裂与差距也已经变得愈发明显。这种可怕的情况带来的现实结果就是,穷者愈穷,富者愈富,不平等扩大,环境危机加深。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为了把世界拉回正轨,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呼吁今年9月底在联合国召开“未来峰会”。举办这一全球性活动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正面临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挑战,只有通过全球合作才能解决。因此,未来峰会的主要议题将包括可持续发展、全球和平、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管控、为后代赋能,以及联合国系统改革。

众所周知,我们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全球气温上升和海洋盆地变暖。这些变化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气候,并已经开始引发从海平面上升到极端天气事件等灾难性后果。因此,使世界走上实现净零排放的轨道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不仅需要良好的政策框架、投资和技术创新,还需要有力的伙伴关系和强大的领导力。

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了以牺牲环境可持续性为代价来实现国民经济增长的“数量增长”模式。因此,2010年6月,经合组织部长级会议一致通过了《迈向绿色增长》决议。2012年,在经合组织成立50周年之际,经合组织秘书处在该决议的基础上发表了一份关于绿色增长的重要文件。

现在我很高兴地指出,我们正在努力从传统的“数量增长”模式转向新的增长模式,即绿色增长。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毋庸置疑,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其中一个核心挑战就是全球金融,特别是绿色金融。

金融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要调动资金并把资金分配给促进环境、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项目,靠的就是金融。在广义的环境可持续发展背景下,提供环境效益的投资融资,就是“绿色金融”,这包括为旨在减少碳排放、提高能源效率和加强自然资源保护的举措提供资金。

能源是气候变化解决方案和向绿色增长过渡的核心。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绿色能源转型和实现碳中和方面有着清晰的路线图,并且已经做了大量工作。

2020年,中国宣布了“双碳”目标,即在2030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两个目标的如期实现,将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做出重大贡献。中国企业已成为可再生能源创新和投资的全球领导者,引领着太阳能、风能和水力发电技术的进步。截至2023年,可再生能源在全国总装机容量中的占比已达50%以上。中国还在电动汽车、锂电池和光伏产品方面走在全球前列,这些都是中国致力于实现“双碳”目标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国在能源转型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世界可以从中国的成功中学到一些重要的经验,包括绿色金融的关键工具。例如,“绿色债券”专门为具有环境效益的项目提供资金;“绿色贷款”通常提供优惠条款,发放给有助于环境可持续性的项目;还有“绿色投资基金”募集自多种投资者,为环境可持续性项目和公司的多元化投资组合提供资金。

鉴于此,国际金融论坛认识到绿色金融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奖励全球创新的绿色金融解决方案,于2020年设立了国际金融论坛全球绿色金融奖。该奖项利用国际金融论坛的全球资源,旨在支持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我们都是同一个团队的成员。让我们发扬伙伴精神和创新精神,致力于推进对我们生存至关重要的可持续能源解决方案,为子孙后代建设更加可持续的地球。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本文原文发表在中国日报国际版,原标题为 "Collaborative effort key to sustainable growth"

出品: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责编:宋平 刘夏

编辑:张钊

【责任编辑:党超峰】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