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西安临潼:铁炉草编走出国门

铁炉草编不仅是一种记忆,更是一种文化传承。“‘铁炉草编’本身就是临潼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我希望有一天我所学到的编织技艺,能有机会向世界展示。”邓新女说,她要一直默默坚守着这片“麦田”,不仅仅做守望者,更要做开拓者。

文化中国行丨西安临潼:铁炉草编走出国门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07-30 14:2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订单多了忙不过来,每个月都要赶制销往外地的各种工艺品。”6月20日,在西安市临潼区铁炉街道铁炉村,50岁的邓新女正在给村民讲授扇子的编织技巧。

在邓新女家中,30多平方米的客厅既是她的工作室,又是麦秸编织工艺品的展厅,地面的角角落落堆满了初加工的麦秆和掐好的辫子,四面墙壁自上而下挂满了扇子、拖鞋、草帽、各种动物等麦秸编织工艺品,每件工艺品都被编织得活灵活现。其中,最显眼的还要数光亮似金的麦秆画。

“麦秆画是最熬人的,要把提前加工好的麦秆剖开整平,再经过烫、剪、刻、编、绘等多道工序才能织成。像这幅《一帆风顺》麦秆画,我花了10天左右才编完。”邓新女说,虽然麦秆画费时费力,但是深受外国人喜欢,稍复杂一点的作品出口价都在1万多元。

铁炉草编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魅力的手工工艺,当地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在夏忙时筛选质地均匀、坚韧的麦秆,等到农闲时用来掐辫子、编草帽。

经过不断的学习和大量的编织练习,邓新女编织的手法越来越娴熟,从最初的“辫子”“粽子”“五星”,到各类动物、建筑,编织作品造型生动、惟妙惟肖。渐渐地,邓新女编出了名气,吸引了北京、山西、江苏等外地的客商来她家中参观、购买。

2021年10月,邓新女编织的手工艺品在欧亚经济论坛经贸合作博览会亮相,吸引了不少外国人的目光。看到自己编织的手工艺品令老外爱不释手,邓新女有了一个想法:要让铁炉草编走出国门。

西安市临潼区铁炉供销合作社知道邓新女的想法后,积极帮助她联系外贸公司。2021年12月,她价值20多万元的第一笔工艺品订单发往日本、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家。

“你看这个麦秆制作的手提包,上面的图案就是兵马俑铜车马造型,可以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邓新女说,在出口的麦秆手工艺品上,他们还植入了秦唐文化元素,希望通过探索创新突破,让麦秸画和编织突破传统,形成自己独特的美学风格。

“除了编织的手工艺品,每年还要出口10万多斤麦秆。”邓新女说,为了保证麦秆质量,小麦种子是专门从杨凌带回来分给村民种。

从事创意编织的10多年里,邓新女创作了上万件手工艺品,通过自己的双手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漂洋过海。

阳光、泼辣、能干,这几乎是所有熟悉的人对邓新女的一致印象。可谁能想到,不仔细看她,根本发现不了她挂在左耳的助听器。作为一个听力二级残疾人,邓新女深知残疾人的不易,在自己致富过程中,还长期带动周边11个残疾人学习创意编织。

铁炉草编不仅是一种记忆,更是一种文化传承。“‘铁炉草编’本身就是临潼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我希望有一天我所学到的编织技艺,能有机会向世界展示。”邓新女说,她要一直默默坚守着这片“麦田”,不仅仅做守望者,更要做开拓者。

视频图片拍摄:王三合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秦峰|王三合 罗文艳)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