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环保世纪行 | 从"绿色沙漠"到生机黄滩,黄河口互花米草治理见成效

中华环保世纪行 | 从"绿色沙漠"到生机黄滩,黄河口互花米草治理见成效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07-25 15:2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7月25日电(记者 李梦涵)"过去整个海岸带看似绿油油一片,其实是一个静悄悄的绿色沙漠,大量本土植被和底栖生物都死亡了。我们挖出它的根系来,泥土都是臭的。"近日,记者参加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牵头举办的中华环保世纪行2024年宣传活动时,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划建设科科长周立城指着不远处的黄河滩涂告诉记者。

周立城介绍,这片滩涂当年成为"绿色沙漠"的罪魁祸首是互花米草。

互花米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美国大西洋沿岸,是沿海潮间带湿地的优势植物。但是其极强的侵略性、繁殖力和生命力也让它成为了沿海地区"闻之色变"的外来物种。从2010年开始,其以每年20%的速度扩张,最大面积达到了惊人的13.1万亩。互花米草的地面高度达到了2米,根系深度达到了1米,每平方米植株密度为200~500株。

互花米草的疯狂扩张,不仅挤占了本土植物的生长空间,而且导致动物无法获得充足的食物和栖息地,严重损害了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黄河三角洲保护区生态监测中心副主任赵亚杰回忆,听老职工讲,自然保护区之前有天鹅,但是她在此工作的十年中,从未看到过。此外,当时除了互花米草之外的其他植物,根系都非常瘦弱,显示着一种病态。

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后,保护区自2016年起与中国科学院合作,探索互花米草的治理方法,并于2020年开始实施治理工作。

互花米草既可以无性繁殖,也可以有性繁殖,生存能力极强。鉴于此,黄河口岸的互花米草治理主要采取了"刈割+围淹"的方式。

首先,在种子成熟前将地表所有植株割除,以防种子四处飘散。其次,划定区域用充填膜袋把海滩围起来,涨潮时引入深度60厘米以上的海水,连续围淹90天以上,用高盐度海水让其根系死亡。

"还有一种方式是通过三至四年的连续翻耕,将根系捣碎至10公分左右,再用水泥覆盖,致其窒息死亡,"周立城表示。

不过,实际工作时,治理人员通常会综合运用多种方式。

由于滩涂土地泥泞难行,工人需要花费三四个小时,通过船只、自制履带车和挖掘机等多种交通工具,辗转到达作业区。为了节省时间,工人通常会携带干粮,在作业区一呆就是十天。狂风暴雨的天气更是施工期间的常态,工人每次都需要迅速撤到保护区内的50个安全平台上避难。

此外,自然保护区还实施了盐地碱蓬、海草床等本土植物的恢复工作。据周立城说,这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土壤质量改善。

截至目前,自然保护区内互花米草的清除率达到了99%以上。一些消失多年的生物和鸟类也回到了它们原来的家园。

不过,周立城强调,清除并不等于根除。自然保护区将继续保持实时监测、定期维护和及时防控,避免该地区重新变成"绿色沙漠"。

周立城表示,互花米草入侵困扰了我国多个沿海地区,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治理经验对这些地区有着借鉴意义。

【责任编辑:严玉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