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部署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时提出:“要积极发展风险投资,壮大耐心资本”,“耐心资本”这一金融术语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
“耐心资本”是一种专注于长期投资的资本形式,相较于短期投机性资本,这类资本追求长期收益,通常涉及对初创企业、基础设施项目或是需要较长时间才能产生效益的项目的投资。鉴于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持续低迷,我与世界银行的经济学家王燕博士在《开发性金融研究》2017年第一期发表了《新结构经济学:将耐心资本作为一种比较优势》的文章。文章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指出,以长期的耐心资本投资可以消除经济增长瓶颈的基础设施,短期可以增加投资需求,应对经济下滑,长期可以提高经济增长潜力和质量。这样的投资既有利于短期的稳经济、稳就业,又有利于长期的高质量发展。
我们提出以耐心资本投资于消除经济增长瓶颈的基础设施作为应对危机冲击导致的经济下滑的想法,是总结自中国在1998年应对东亚金融危机的做法和经验。当时,受到东亚金融危机的波及,中国的出口、投资、经济增长和就业锐减,政府提出“保8”的目标,发行建设公债,以高速公路的大规模建设来稳增长。随后,中国的经济增长迅速恢复到8%以上,并在2002—2008年间取得了年均11%的高速增长。由于基础设施的瓶颈得到消除,同期商品零售价格的涨幅维持在1.8%的低通胀水平。
基础设施项目具有规模大、周期长、资本密集和沉没成本高的特点,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和产生收益。就像劳动力因人力资本高低不同而具有异质性一样,资本也具有异质性,我们在2017年提出了“耐心资本”和“非耐心资本”的区分。耐心资本的贷方不为短期套利,愿意看到借方在未来获得较高的发展,从而在长期获取有利的回报。耐心资本的所有者类似于股权投资者,具有较强的抗御风险意愿,乐于将钱长期投入实体经济领域、创新项目、基础设施以及非上市公司或非上市的项目。
“耐心”期限指的是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耐心资本的提供者包括(国外和国内的)直接投资者、企业家、风险资本家、国家养老基金、主权财富基金(例如丝路基金)、多边开发银行(例如世界银行、亚开行、亚投行)、一些国别开发银行、绿色基金、私募基础设施基金,以及长期国债的购买者。
在遭受经济危机时,中国将善于动员耐心资本的比较优势,用于化解基础设施瓶颈来实现双赢。中国还通过中国进出口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提供了大量的海外贷款,以支持“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非洲、拉丁美洲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些项目可以帮助资金使用国建设以消除基础设施瓶颈,建设工业园区、绿色环保、资源开发等等的项目,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出口、创造就业。2015年后出现的新型多边或地区开发银行和基金,比如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新开发银行、丝路基金以及其他未上市的基础设施或主权财富基金等都非常令人鼓舞,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了积极能量和动力。
近年来,中国非常重视新多边主义,和世界各国分享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中国方案,这对全球经济非常有益。在百年未有的大变局加速演进中,通过合作,携手为可持续发展和世界和平提供了“双赢”的解决方案。近期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倡导“壮大耐心资本”也有利于发挥中国重视长期投资的文化优势,加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研发,为新质生产力的涌现,为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项目提供资金,为中国的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