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的贵州思南县塘头镇青杠坝村是个贫困村,土地贫瘠、干旱缺水,村民人均纯收入不足1000元,大部分家庭入不敷出。曾有一首歌谣描绘了青杠坝村的贫困景象:“青杠坝、田大丘,三年两不收;有女不嫁青杠坝,红苕拌着酸菜下......”然而,当初的冷朝刚——如今的青杠坝村党支部书记,敏锐地抓住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机遇,通过开办杂货铺、销售农用物资等,一年能收入十余万元,成为当时青杠坝村的“首富”。目睹当年村民们在贫困中挣扎的情形,他决定要为大家排忧解难。
1999年,36岁的冷朝刚被村民们一致推选并担任青杠坝村村长。2004年,青杠坝换届选举,被推选为党支部书记。从那时起,冷朝刚放弃了个人生意,全心投入为村民寻找致富之路。他说:“想要让村民摆脱贫困,首要需要改变他们的传统思维。”
由于水资源匮乏,导致村里水稻常常收成不佳。他便在自留地上尝试种植了西瓜、辣椒和大蒜等作物,这些作物不仅经济效益更高,而且能适应水资源紧缺的环境。取得成功后,冷朝刚与村民分享经验,传授种植技术,甚至抵押自家房产,为村民购买种子和肥料。
如今,青杠坝村种植了66.7公顷的特色作物,包括大蒜和辣椒,销售这些作物已成为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在冷朝刚的带领下,村集体还建立了黄牛养殖场,年销售50多头牛,总产值约80万元。在养牛场工作的村民赵相勇说:“在冷书记的带领下,现在的日子比以前好多了。一个月拿到手的工资就有3000元。”
近年来,村集体还建立了农产品加工厂、度假村、组建劳务公司、因地制宜开办纸厂。该村235户的945名居民都受益于其中,收入来源多样,包括土地租金、在村里务工收入和集体分红。目前,青杠坝村集体经济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总额达7000万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300万元。据村党支部副书记赵晓虎介绍,村民人均纯收入已攀升至每年19200元,吸引了许多邻近的村民至此寻找就业机会。
冷朝刚认为,村庄蝶变成功的秘诀在于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他说:“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村党支部不断培养有想法、有能力、有热情的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这些年轻党员在关键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了村庄产业经济的发展。
随着村民富裕起来,仅靠村干部报酬维持家庭开支的冷朝刚的生活水平反而不如很多村民。他直言:“现在收入虽然还没20年前多,但我却是村里幸福感最多的人。”(记者 杨军 彭超 编译 汪慧)
原文见7月18日中国日报旗舰版6版、香港版6版。
英文链接:https://www.chinadaily.com.cn/a/202407/18/WS66986ac1a31095c51c50ea4e.html
中国日报版面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