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清晨,一辆大型客车缓缓行驶在公路上,车上载着的是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20余名师生,而汽车行驶的终点,则是位于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的张氏贡面食品有限公司,他们将在此正式开启一段独特的暑期社会实践。
“哇!一进门就能闻到面的香味,感觉好清新。”“都是纯手工制作的,手艺也太巧了吧……”带着好奇,青年学子们走进空心面生产车间,和面、揉面、上杆、抻面、拉面,只见工人们分布在各个工作间,各道工序依序进行,空心面复杂的工艺和工人们娴熟的手艺让同学们忍不住驻足观看、拍照记录。
绥阳空心面又称“盐水面”、“银丝面”、“银丝空心面”,是当地有名的特产,历史悠久,采用古老手工艺制作,其面细如发丝,色白如银,中空透气,堪称一绝。清咸丰年间,绥阳空心面曾作为贡品进献咸丰皇帝,成为清宫御膳食品之一。
同学们在师傅指导下体验拉面 郑孟庭 摄
在师傅生动形象的演示下,同学们纷纷上场体验这一神奇的技艺,搓面团、上杆、拉面,一根根细长的面条在手上被逐渐拉伸,每个制作环节都让同学们产生了浓浓的体验感和成就感,制作成功的喜悦,也让他们对绥阳空心面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技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觉得这个面非常神奇,跟我之前见到的所有面都不一样,更有韧性、更细,直径不到1毫米,而且里面还是空心的,可以吹泡泡,真的是颠覆了我对面条的认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大三学生银月禾是第一次来到绥阳,和从前自己吃过看过的面不同,这样的“空心盐面”让她惊叹不已,“空心面能够成为非遗项目真是当之无愧,每一步都是纯手工制作,工序复杂,不仅让我体验了传统技艺,也感受到了工匠精神,今天真是收获满满!”
绥阳有着“中国诗乡”美誉,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不仅有传统非遗美食,诗词文化底蕴也十分深厚。位于县城内的中国诗乡诗文化陈列馆是全国首家以诗文化为主题的陈列馆,展示内容极其丰富,包含中国诗歌文化、诗词加油站、“巾帼诗花”、“老年诗家”、“农民诗友”、“诗乡新芽”等多个板块,集中展现了中国诗歌文化发展主脉和绥阳诗歌发展史,实现中国诗文化由秦汉到现代的“历史穿越”。自开馆以来,已经迎接了上万名来自国内外的著名诗人、学者观摩学习。
穿行馆内,同学们在典藏的一幅幅诗歌文化作品前久久徘徊,仔细端详图文并茂的展板、展牌,阅读展出的历代诗人的作品。“从北京来到绥阳,在这里我不仅看到了美景,品尝了美食,体验了传统非遗技艺,还深入了解了绥阳的历史和文化,真没想到祖国的大地上还‘藏’着这么一个诗乡,确实不虚此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大三学生国佳洋说。
下午时分,同学们在省级劳动教育综合实践基地,跟随老师动手体验蜡染制作。以白麻为底、以蜂蜡为墨、以靛蓝为引,蜡染体验现场,同学们使用蜡笔将自己喜欢的图案绘制在织物上,简单的麻布在他们的笔下生花,蓝底白画,至简之色,至繁之美,变成了极具浪漫的艺术品。经过浸泡、开水煮沸后,一幅幅精美蜡染作品便出炉了。阳光下,同学们将自己的作品晾晒起来,各式各样的图案俏皮可爱,一幅幅精美的蜡染作品随风飘扬,勾勒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同学们晾晒蜡染作品 黄梅梅 摄
“这次来研学,就是想体验下当地的特色风土人情和少数民族的独特文化,我会把这次行程中的所见所闻和贵州的壮丽山水都描绘下来,积累我的绘画创作素材,丰富创作内容,留下独属于贵州绥阳的作品和记忆。”对于未来几天的行程,国佳洋充满着期待。
据悉,从7月2日至12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青年学子们还将走进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双河洞景区、观音岩富泽生态研学实践基地、黄鱼江乡村振兴示范带点和“三线”军工遗址教育基地等,领略自然风光,感受人文魅力,并用他们手中的画笔,将处处山水环绕的夏日诗乡美景跃然纸上,将大美绥阳留存于记忆之中。
绥阳拥有良好的自然资源禀赋和浓厚的文化底蕴,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平台。作为清华美院绘画系的艺术创作基地,绥阳县进一步加强与清华美院在资源共享、产品共创、活动联办、交流互访、宣传互动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全面做好清华美院师生来绥开展科研、教学、实习的对接、服务等工作,有力推动美院学子充分发挥学院专业特长,以文化和艺术赋能乡村振兴。(郑孟庭 唐郑|编辑:中国日报社贵州记者站 杨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