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城县堰河:“两山”理论来引领 村强民富日子旺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4-07-02 14:5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一座大气实用的村史馆在民俗园三期建筑群落拔地而起,正在内部装修,即将启用。“七一”前夕,全国人大代表,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闵洪艳一边察看进度一边向记者介绍,民俗园三期项目由村集体统一规划设计,由村民自发投资建设,到时能新增52家经营主体,带动创业就业,拉动乡村消费。

不少外地游客慕名而来,点名要看民俗园,一拨又一拨客人拥入堰河村,党员干部齐上阵,当解说员、服务生,家家户户住满人,农家乐应接不暇。

昔日穷山恶水无人问,今朝绿水青山人气爆棚。“这变那变,唯有初心不变。30多年来,堰河一直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如今在乡村振兴大道上,我们更是咬定青山不放松,老路新走天地宽。”闵洪艳说。

想法变章法,笃行在青山

“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堰河村,只有“巴掌田”和“鸡窝地”,村里人肚子都吃不饱,更谈不上发展产业。

“曾经,我们是‘见山山秃头,见路路断头,见水水断流,见人人犯愁’,村民‘吃粮靠供应,用钱靠砍山,住房干打垒’。”闵洪艳说,1992年,他走马上任时,村集体负债20余万元。

困顿于山,出路在山,希望更在山。当时,闵洪艳就提出,要管好山、护好水、修好路、育好人,不能砍树、抓鱼,往河里倒垃圾、排污水了。想法很朴素,做法很简单。他带领干群用钢钎、八磅锤,在石渣土上凿出种树的坑,放下一棵棵茶苗、树苗。

“人在,山在,绿色在!”“地当床,天当被,累了就在山上睡。”从几十亩到上千亩,现在2.1万亩荒山披上了绿装,茶园、杜仲、松杉林、花椒园等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全村先后发展茶园1200亩、经济林3000多亩,森林覆盖率达81%。

“砍山、毁山,不如养山、护山。堰河人砍一棵树就跟砍掉自己的四肢一样难受。”闵洪艳说,从最初萌生的“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想法到后来践行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都是推动绿色发展、生态振兴的“良方”,必须一以贯之。

现在,堰河村固定资产达到2.02亿元,村集体经济纯收入达到320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超过3.8万元。“一家一栋小洋楼、一家一辆小轿车、一家有一个致富项目、人均存款10万元”的目标已经实现,绿水青山成了全村人取之不尽的“绿色银行”。

“两山”变红利,人人得实惠

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惠及民生。在堰河村78号经营户冯毕建家里,记者看到一张如银行卡大小的红利卡,里面有村集体的分红,年年都有,可以直接到村里的生态旅游经济专业合作社领取生活物资。

“当初我们入股2000元,现在按照55%的比例分红,到2023年底已经连续拿十几年了。”冯毕建说,村里成立的合作社就是为大家谋福利的,每一户都是股东,即便没有收入来源的困难人群,村里也无偿配股,让所有人有福同享。

“日子肯定越过越红火,未来,村民的分红比例将达到100%,入多少就分多少,年年有、年年增。”闵洪艳底气十足地说。

作为受益者,冯毕建见人就夸堰河好。他利用500亩山地种香菇木耳和中草药,既卖土特产又开农家乐,还经营民宿,一年下来的产值约300万元,其中有270万元来自于青山绿水的恩惠。

“走绿色路、吃生态饭、挣环境钱,可以说,没有良好的生态就没有一切。”冯毕建说出了掏心窝的话。

堰河村,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发展成为湖北旅游名村、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绿色示范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绿色成为堰河最亮丽的底色,也是发展的主基调,农文旅融合的乡村旅游异军突起,咖啡馆、KTV、书画室、豆腐坊、山野农场等经营新业态越来越多地汇聚于此。

“一口锅能抵一面坡,一张床能抵十亩粮。”闵洪艳打趣地说,是绿水青山让村民的家当增值了,他们也成了新时代的职业农民,打开网络就卖货,电商变成了农田、手机变成了农具、直播变成了农活。

归雁变头雁,村强民更富

“村在山水中、屋在树林中、路在花草中、人在图画中。”堰河村不仅景色美,热情大方的村民心灵更美。

村民龚贤军曾在河南、山东等地务工,一干就是12年。2018年,他回到老家堰河村,当时村里正在建设民俗园二期项目,大力发展农家乐和民宿民居产业。

“凑了50万元,新建了3间2层的山村别墅,再卖点土特产,现在生意火爆,一年的毛收入就是50万元。”龚贤军还通过自学拿到了茶叶制作中级职称证书,被村里的茶厂聘为技术员。

在他看来,振兴必须靠人才。所以,他跟妻子精心养育的一双儿女,都从高校毕了业。看到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堰河村80%的打工人回归了;堰河村的未婚适龄青年,格外受到外乡人的青睐……

江苏姑娘侯海艳嫁到堰河村后,营业农家乐有方,颇受欢迎。肯干、能干的她,在2021年村支“两委”换届时,被群众推选为村委会委员。

在堰河,村无闲户、户无闲人、人无闲事,所有人都在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朝着共同富裕目标踏步前行。

以黄土墙、花窗、古门、青砖灰瓦、小回廊为特点的鄂西北民居,比比皆是;以勤俭持家、勤洗手、勤剪指甲为内容的文明礼仪,人人皆知……

争做行动派,乐当实干家。闵洪艳底气十足地说,到2035年将再造一个新堰河,实现“四不五有”新目标,即吃饭不出钱、就医不出钱、读书不出钱、养老不出钱,村里有金融、家里有资本、户里有研(究生)博(士)生、发展有产业、出行有房车,让乡亲们的日子更旺、笑声更多、幸福更长久。(图片/阮班明 童光辉 谢伟)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