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数字经济事关国际竞争力 不能用工业文明的思维去发展数字经济

专家:数字经济事关国际竞争力 不能用工业文明的思维去发展数字经济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07-01 17:02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7月1日电 近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举办的"数字科技企业创新"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上发布了新书《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与会专家从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数字经济、数据要素、耐心资本等各个维度出发进行了主旨演讲,呼吁以发展数字经济培育新质生产力动能,鼓励更多耐心资本为企业创新保驾护航。

本次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总经理李开龙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永强发表了致辞。李永强表示,"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的提出,展示了我国对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视,也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数字经济事关国际竞争力一步落后会步步落后

在当前经济新旧动能转换之际,国家明确了"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方向,并强调"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眭纪刚研究员组织编写的《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一书指出,"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兴起,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蓬勃发展,形成了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新产业和新生产力,有望引领全球经济走出低迷,开启新的繁荣。"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刘尚希表示,数字化影响的不仅仅是经济领域,数字革命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是颠覆性的。所以,我们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在数字经济的大背景下去认识它,离开数字经济这个趋势谈新质生产力,就是空中楼阁。

中国信通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孙克同样表示,围绕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大国竞争愈演愈烈,而数字技术正是竞争的关键。

作为《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的主要作者,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创新发展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眭纪刚认为,数字经济在本质上符合新质生产力低碳、智能等大趋势。

书中提到,在新质生产力视角下,与数字相关的要素或技术,如数据、信息、算力、算法等,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纯粹的辅助工具,而是直接参与到生产过程中,与劳动力、资本、技术等传统生产要素紧密结合,共同创造价值。数据要素的提出和应用,极大地扩展了生产要素的范畴,提升了生产力的层次和效率,使其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不能用工业文明的思维去发展数字经济

刘尚希表示,数字化不是工业化的简单延续拓展,所以我们不能把当前的数字革命看成第四次工业革命,那就把它当成了工业革命的一个余波,这样贬低了数字经济产生的颠覆性影响。这样很可能使我们以传统的逻辑理解新生事物,陷入到误区当中。再放到传统的工业化的框架里面去谈新质生产力,作用就会大打折扣。

关于怎样发展数字经济、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科技部调研室原主任、研究员胥和平认为,要认识当代新兴产业发展的规律。建立完善产业生态是新兴产业发展基本逻辑和思路。不应该以传统工业时代的做法去发展数字技术驱动的未来产业,当代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产业基本逻辑和思虑发生了根本变化,由工业经济时代主要关注的技术、产品、产能,走向数字智能时代更多关注产业创新生态建设。产业生态怎么建?要素、创新体系、创新载体以及创新服务要同步发展。

孙克谈到,和传统工业技术最大的不同是,数字技术是一种群体性技术突破。比如信息通信技术技术,是很多种技术的融合,融合在一起就能产生1+ 1大于2的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谢富胜认为,当下中国经济出现的问题,主要是生产方式没有变革。有一些"黑灯工厂"已经出现了新质生产力的迹象,但是要想中国整个经济发生转变,要形成数字化的新的产业生态系统,形成龙头企业+专业特精+大规模生产方式企业相配合的社会分工模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配置、按需生产,这就是未来新质生产力的具体形态。

壮大耐心资本营造鼓励企业创新的政策氛围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战略政策室主任、研究员盛朝迅主要从壮大耐心资本的角度,分析了如何为未来产业保驾护航,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

他表示,创新的风险比较高,有可能是九死一生。从创意到产品的过程,是由基础研究、技术突破、应用开发等多环节形成的链式结构。这是一个高技术、知识密集型、高风险投入的过程,本质上需要创业投资、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多元投资和长期耐心资本共同帮助产业技术度过充满风险的"死亡之谷"和"达尔文之海",解决科技和产业脱节。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于激发更多企业的创新动力。《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书中谈到,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其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第一点就是要持续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制度环境,尤其是要破除制约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障碍,允许并持续鼓励多种技术路线竞相发展,真正激励广大企业参与优胜劣汰的创新竞争并获取创新收益。

该书同样提到,位于产业链高端的科技领军企业不仅在国内外科技领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且通过一系列创新实践,展现了中国科技创新的独特价值与全球竞争力。

《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建议,继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建设高能级创新联合体,鼓励科技领军企业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持续加强自主研发和应用基础研究投入,推动战略型企业家发挥作用。

【责任编辑:严玉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