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几十年来,美国一直主导西亚地区的地缘政治,但它并未能给地区提供安全保障,反而只带来了战争和破坏。尤其是在最新一轮巴以冲突中,美国单方面支持以色列的做法让更多人不满。美国正逐渐远离地区政治的中心,美式单边主义正失去市场,而中国倡导的“以对话求共识、以共识谋合作”的地区治理模式则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欢迎。
悄无声息地,美国正逐渐从西亚这个“大舞台”的中心淡出。尽管美国几十年来一直主导该地区的地缘政治,但它未能切实地提供安全保障,导致形成了一个“和平真空带”。而正在谨慎进入这一“真空带”的,是背靠中俄的阿拉伯国家。
一种崭新的区域性、甚至全球性的外交风格正在兴起,那就是通过对话达成共识,实现主权完整和相互安全。这种理念与美式霸权——即强调“枪杆子”的单边主义形成鲜明对比,尤其是在过去30年里。
1991年苏联解体后,美国以无可匹敌的优势坐上了世界霸主的宝座。但有一点很矛盾:这本应该是美国感到最安全的时期,但它却走上了最激烈、最持久的军事干预道路。一种“先下手为强”式的优先诉诸武力的外交思想主导了美国的外交政策。据达菲·托夫特和西迪塔·库希于2022年共同出版的《死于剑下》一书,在1991年至2019年间,美国平均每年发起3.7次军事干预,超过了1946年至1990年间平均每年2.4次的水平。
据估算,自“9·11事件”后,美国发起的这些军事干预行动,在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拉克、叙利亚和也门等地间接导致了约360万至380万人的死亡,以及3800多万人流离失所。
西亚地区是这一系列人类悲剧上演的主要“舞台”,而最近在巴勒斯坦爆发的冲突,就是美国支持的以色列进行长期侵略、占领、军事攻击和种族灭绝“剧本”的最新一幕。据加沙卫生部门统计,截至5月底,以色列军队已造成超过3.6万人死亡,其中绝大多数为平民,另有超过8.1万人受伤。国际法院也做出裁决,要求以色列“防止出现种族灭绝行为”。
美国总统拜登曾敦促以色列不要继续攻击加沙南部城市拉法,但以色列仍一意孤行。
尽管美国政府摆出了更加关注国内选举的姿态,但仍在持续向以色列提供导弹等军事及财政支持,还一票否决了联合国安理会的停火决议草案,丝毫不顾全球声讨以色列行径的浪潮。大多数国家都认为,以色列的军事行动给人类造成了巨大苦难。事实上,美国也承认需要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它甚至还出资3亿多美元建造了一处临时码头,以便让人道主义援助从海上进入加沙,结果仅一周时间,这座码头就被冲毁了。
美国在向围困下的巴勒斯坦平民提供人道主义援助方面举步维艰,而在向以色列提供军事援助方面却大步流星。这种莫大讽刺被所有密切注视地区局势的人们看在眼中。
2024年1月,中国外交部长王毅提出召开国际和平会议的建议,旨在为和平谈判加码,以制止屠杀并努力实现持久和平。通过幕后外交努力和联合国机制,这一建议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支持。今年5月中旬在巴林举行的阿盟峰会也提出,支持召开国际和平会议的倡议。巴林国王哈马德则开始进行“穿梭外交”,他于上月访问了俄罗斯,并会见了俄罗斯总统普京,以推动这一想法落实。
5月30日,包括巴林国王在内的多位中东国家元首在北京出席第十届中阿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毫无疑问,巴勒斯坦问题是讨论的一个关键话题。在会议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中,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明确表示,中国支持召开更大规模、更具权威、更有实效的国际和会。这样的会议足以克服障碍和惰性,通过以1967年边界为基础的两国方案来解决冲突并实现和平。
去年,中国在促进伊朗和沙特阿拉伯之间的和解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展示了中国的治国理念和方法。最近,中国还主持了法塔赫和哈马斯这两个巴勒斯坦派别的会谈,旨在实现和解,为召开国际和平会议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2023年初,中国还提出了一个框架,旨在解决俄乌冲突。尽管当时遭到西方列强的拒绝,但西亚的经验教训表明,解决冲突需要时间和努力。要创造必要的条件,使各方愿意进行真诚对话,并不是一夜之间就能实现的——当然更不是拿枪逼出来的。
中国方案告诉我们,只有当事方成为解决方案的一部分,冲突才能得到解决。而美西方国家却普遍认为,解决方案只要以某种方式单方面强加给别人就行了。
关于巴勒斯坦问题的国际和平会议的提议,与最近在瑞士举行的、由西方国家推动的乌克兰和平峰会形成了鲜明对比。在乌克兰和平峰会中,俄罗斯并没有收到邀请。显然,西方国家希望俄罗斯接受一个“既成的提议”。
快拉倒吧!美国主导西亚地缘政治数十年,结果它的单边手段没有奏效,只给地区带来了战争和破坏。阿拉伯大国现在已经联合起来找到了新的进程和方法,那就是聚焦于召开国际和平会议。实际上,这场会议将标志着美国被从舞台中央推下,一个以共识为基础的区域性治国之道的新时代即将开启。
本文原文发表在中国日报国际版,原标题为 "US pushed off center stage in West Asia"
出品: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责编:宋平 刘夏
编辑:张钊
实习生李经纬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