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永州:走好绿色赶“烤”路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4-06-19 17:4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近年来,湖南永州江永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构建综合绿色防控技术体系,走好绿色赶“烤”路,打造“绿色、生态、安全、优质”烟叶品牌。

以“虫”治虫

(图为夏层铺烟草站烟蚜茧蜂宣传培训现场)

“以前种烟防病防虫都以洒农药为主,现在烟草公司帮我们安诱捕器,放蚜茧蜂…这些技术不仅效果好,还大大降低了种烟成本,烟叶质量也提高了。”近日,在江永县兰溪瑶族乡绿色防控示范区,烟农何某某指着烟田边一排排诱捕器高兴地说道。

自2017年以来,江永烟草聚焦烟叶生产转型升级,积极推广诱捕器等以“虫”治虫绿色防控技术,为烟叶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在烟田监控方面,构建绿色防控示范区,每5至7天组织开展一次病虫害普查,实时监控烟叶长势、烟田病虫害发生情况,及时判断将会产生的病虫害种类和可能发生的地块,第一时间向烟农发出预警。

在烟农指导方面,采取“专业培训+技术指导+远程诊断”的方式,确保绿色防控措施落地。一方面,通过举办培训班、召开座谈会等形式,用绿色防控的成本效益数据为烟农算清经济账;另一方面,烟技员在田间手把手示范诱捕器安装方法,指导烟农注意安装高度、间距等事项,确保安装到位;同时,搭建起病虫害远程诊断平台,利用互联网图片传送、视频指导等方法,“一对一”实时为烟农诊断田间虫害发病原因,提供相应防治措施。

在烟技员工作效能方面,成立烟叶田间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治工作督导检查小组,巡回督导各烟区绿色防控措施落实是否到位、烟技员服务指导是否到位,并将考核结果与烟技员绩效挂钩,督促其指导帮助烟农科学管理烟田,有效防控病虫害。

“放置3个诱捕器就能管1亩地,还能用个四五年,农药喷洒少了,防虫效果却更好了!”对诱捕器的防治效果,烟农们连连称赞。

以“烟”烤烟

(图为夏层铺站烟技员在对生物质烤房进行检修)

“烟站的工作人员跟我们说,绿色新能源烘烤就是把以前烘烤烟叶用的煤炭换成生物质颗粒,它更节能、产生污染更少。”说起生物质燃料烤房,江永松柏瑶族乡烟农欧阳某某介绍道。

据了解,新能源生物质烤房与传统燃煤烤房相比,具有环保节能、烘烤全程自动化、节约用工、降低劳动强度、提升烟叶烘烤质量等显著优势。据测算,一座新型烤房可减少煤炭使用量0.75吨,比燃煤烤房节省用工约2个。同时,生物质燃料烤房可自动控温,控温精确度优于普通烤房,烤坏烟比例可比原来降低18%左右。

“自从有了生物质颗粒燃料,配合着生物质烤房,加上烟站工作人员的技术指导,烟叶烘烤不仅省力,更省心。”欧阳某某赞不绝口地继续说着。

自2020年以来,江永烟草遵循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新建新能源生物质烤房130座,改造生物质烤房848座,在技术推广上,由烘烤主管负责新能源烤房烘烤的技术培训、烘烤指导、燃料保障等处理及沟通,新能源烤房所属辖区网格员负责落实成熟采烤各项技术标准和管理要求。

如今在江永烟区,不但实现了烟叶自动化烘烤,减少了烘烤用工,配合着烟站推广的烘烤技术,烤后烟叶质量也大幅提升。

以“收”代弃

(图为江永县农业农村局、烤烟办相关人员现场查看地膜回收情况)

地膜覆盖是烟叶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一环,看似薄而软的地膜在烤烟大田生长前期能够发挥大作用,但使用后的残膜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因此,推动烟区绿色发展,全面开展地膜回收工作至关重要。

为此,江永烟草按照“烟农回收、合作社集中、供应商再利用”的路径,及时回收废弃地膜,有效降低烟区“白色污染”。

——理清责任促落实。出台《烟田地膜回收工作方案》,规范废旧地膜回收流程,建立地膜回收分片包干机制,以“分公司、烟站、烟叶生产网格”三级网格为单位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层层检查验收,确保实现烟田及周边废旧地膜无残留、无焚烧、无填埋。

——协作配合提效率。坚持烟草公司牵线、合作社统筹、烟农参与、回收企业指导的原则,推动形成“烟农+合作社+加工企业”地膜循环回收体系,烟技员对废旧地膜处理工作进行验收登记,组织烟农将处理后的废旧地膜运送到合作社指定的回收点,合作社将废旧地膜交给废旧地膜回收利用企业。

——政策宣传造声势。以挂横幅、烟农微信群信息推送、发放地膜回收宣传单、烟技员走访等多种形式,面向烟农宣传废旧地膜残留危害、回收方法、回收效益,不断提高烟农环境保护意识;严格落实补贴标准,确保补贴规范到位,不断提高烟农、合作社的积极性。

2024年,江永县烟田覆盖地膜2.23万余亩,地膜回收率100%,回收地膜完整率达95%以上,新建绿色防控核心示范区8000亩、辐射带动面积1.43万亩,累计安装诱捕器16余万个,释放烟蚜茧蜂僵蚜苗4300余盘,实现100%烟蚜茧蜂防治烟蚜,免疫诱抗剂防治病毒病烟区100%全覆盖,为江永烟叶高质量发展奠定绿色基础。(图片由陈薇羽授权提供)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