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都去哪儿了?外部冲击与中国时间利用变化》新书在京发布

《时间都去哪儿了?外部冲击与中国时间利用变化》新书在京发布

来源:中国日报    2024-06-18 13:39
来源: 中国日报
2024-06-18 13:3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6月18日电(记者 宋平)2024年6月17日,由内蒙古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主办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外部冲击与中国时间利用变化》新书发布暨研讨会在北京成功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浙江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机构的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围绕中国居民时间利用的最新数据展开深入讨论。

内蒙古大学党委书记刘志彧介绍,内蒙古大学时间利用调查与研究中心在2017年和2021年分别开展了两轮中国城乡居民时间利用的全国性调查。此次发布的新书以这两轮调查数据为基础,对近年来中国居民的时间利用模式及其变化趋势进行了深入分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深远的社会意义。这项研究也是内蒙古大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助推大数据建设的重要举措。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总编辑杨志勇强调,时间利用调查是学术研究和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对促进社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次发布的是“中国时间利用报告”系列的第二本,增加了时间利用调查方法的全球比较以及与2017年数据的时间比较等分析,研究具有延续性,内容更加丰富、充实,视野更加开阔,时间问题的研究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和目标的实现具有现实意义。

新书主要作者、内蒙古大学副校长和时间利用调查与研究中心主任杜凤莲教授详细介绍了该书的主要研究成果。她指出,内蒙古大学分别于2017年、2021年在中国除新疆、西藏和港澳台地区以外的29个省份,进行了两轮中国时间利用调查(CTUS)。本书基于这两轮调查所获数据,对中国居民的时间利用状况及其变化进行系统分析。

在研讨环节,各位专家围绕时间利用与经济增长、家庭时间分配及其性别差异、以及时间利用对社会结构变迁的影响等议题,交流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和观点。与会者对中国时间利用调查的数据质量和研究深度表示高度认可,并就未来深化研究和政策建议展开了积极探讨。

浙江大学共享与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实教授高度评价了中国时间利用调查数据,认为其对时间利用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有助于推进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深入。他指出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显示,1995-2018年之间,中国城镇雇员的周平均工作时间和超时工作比例均有所上升,较低收入群体过度劳动现象更为突出。

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主任甘犁教授指出,长时间工作导致高储蓄率和低消费,特别是在家庭对0-3岁幼儿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最高的阶段。父母因工作长、收入低,难以满足孩子的需求,低收入群体尤为突出。他建议加大对工作年龄段人群的保障,减少工作时间,以解决这一困境,并促进消费增长。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赵忠教授认为,中国时间利用调查数据是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源。他分析了家庭成员内部时间分配的性别差异,尽管近年来性别差异有所缩小,但宗族观念等文化因素仍起重要作用。随着宗族观念弱化,妻子无酬劳动时间减少,有酬劳动增加,夫妻时间配置差异趋于缩小。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校长高文书教授对新书和时间利用调查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日志式调查为时间利用研究提供了宝贵素材。他强调,在考察劳动供给时,需关注个体工作时间和效率,尤其要关注非标准就业者如新就业形态群体的时间配置。时间配置结构影响劳动产出效率,学习、培训等人力资本投资时间同样重要。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尹志超教授强调时间利用调查和研究具有重要理论和时间意义。他认为时间利用研究不仅有助于丰富社会学、经济学研究,对于心理学以及跨学科的理论融合也具有重要价值。报告关注的性别差异、儿童教育和养老问题,通过时间配置角度的深入研究,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资源配置效率。

实习生吴璇亦有贡献

【责任编辑:马芮】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