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公安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精准滴灌”,守护群众钱袋子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4-06-14 15:2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在全国第十二届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月到来之际,威海市公安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经侦大队组织民警下乡开展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活动,精准引导群众远离非法集资,提高防范意识。

“头雁”引领“群雁”飞建立强大宣传阵势

在宣传日到来之际,经侦大队主要负责同志积极发动经侦党员同志通过“朋友圈”等方式广泛转发防范非法集资的公益视频和宣传标语,从自身做起,扩大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效果。

在下乡宣传的过程中,经侦大队积极与乡村党支部联系,将防范非法集资等相关法律知识传授给乡村党员干部,乡村党支部再利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学习日等方式开展集体学习。着力把乡村干部培养成防范经济犯罪宣传员,发挥青年干部的优势,“以点带面”形成强大的宣传阵势,让防范非法集资等经济犯罪知识不断深入基层。

挨家挨户“送信”守住村民“钱袋子”

针对此次宣传活动,经侦大队结合近年来侦办的非法集资案件进行创新性的归纳总结,简要列举了“金融投资型”“养老旅游型”“原始股权型”“虚拟货币型”“免费购物型”“国家工程型”6种非法集资的伪装形式,撰写了《致经区广大群众的一封信》。

活动中,经侦大队民、辅警对乡村居民进行深入精准走访,确保将《一封信》送至每家每户,与村民们促膝长谈,提醒大家增强风险辨别能力,不组织、不参与非法集资的活动,不相信“零风险、高回报”投资,引导大家在发现类似非法集资情况时不参与并敢于举报,守住自己的“钱袋子”。

普法宣传“赶大集”,警民同行“零距离”

6月13日,恰逢崮山镇大集,经区分局经侦大队组织民、辅警“赶大集”。经侦民警结合农村村民生活习惯,针对村民法律意识薄弱、留守老人及儿童多等特点,通过“唠家常”“大白话”“土方法”等方式,普及防范非法集资等经济犯罪的法律知识,讲述以提供“养老服务”等为名实施的非法集资案例。将“大理论”变成“家常小事”,“大案例”变成“身边故事”,在喜闻乐见和潜移默化中提升了人民群众的知晓度,让防范非法集资等经济犯罪知识更加深入人心。

此次活动通过多种方式,为村民“精准滴灌”地普及了经济犯罪防范知识,创造性系统性地揭露了常见多发的经济犯罪惯用伎俩,增强了广大群众识别和防范经济犯罪的能力和意识。下一步,威海市公安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经侦大队将持续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方式,与群众携手共进,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防范意识和能力,守护好“钱袋子”,护好每一个家庭的幸福安宁。(图片由辛晓燕授权提供)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