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电影节环保影像特别单元荣誉颁授活动在北京举办

6月7日,北京国际电影节·第31届大学生电影节"重新发现计划"环保影像特别单元荣誉颁授活动在京成功举办。

大学生电影节环保影像特别单元荣誉颁授活动在北京举办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06-11 13:58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4-06-11 13:5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6月7日,北京国际电影节·第31届大学生电影节"重新发现计划"环保影像特别单元荣誉颁授活动在京成功举办。本次荣誉颁授活动同时作为以"全民参与·创新驱动·绿色未来"为主题的阿拉善SEE气候周中的特殊单元获得了诸多的关注。

据悉,本届"重新发现计划"环保影像特别单元收到海内外近200部作品,共有39部作品入选最终轮推选,其中短片组25部、短视频组14部,经过终审专家评审最终有8部影片获得相关荣誉。

"重新发现计划"是由第31届大学生电影节与上海锐访得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共同发起,并得到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深度支持的合作项目。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副会长肖南在开场致辞时表示"影像在记录和传播环保理念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希望通过这一计划鼓励年轻创作者们通过影像关注和参与生态保护,共同推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重新发现计划"环保影像特别单元共分为公益环保短片推选与公益环保短视频推选两个主题单元。其中短片单元共评出最佳公益影片、最佳公益创意、最佳公益纪录、最具潜力创意4个荣誉。

中央电视台财经节目中心导演、制片人、纪录片导演桂佳唯以及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理事朱啸宇共同为获得"最佳公益影片"的作品《古日乃》颁授荣誉。导演阿古用四年的时间拍摄和记录了一对生活在内蒙古阿拉善巴丹吉林沙漠的老夫妻,他们为了治理环境亲手种下一颗颗梭梭树的感人故事。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纪录片导演史哲宇为"最佳公益创意"作品颁授荣誉,获得该荣誉的是《蛋》由阿拉善SEE太行项目中心副主席兼秘书长鲁豫为主创团队颁授荣誉。该作品以一个五代养鸡人的故事为背景,讲述每一代小人物在机械化的规则中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故事。

蒙牛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夏金平、阿拉善SEE太行项目中心副主席兼秘书长鲁豫 、阿拉善SEE三江源项目中心主席刘亚卓以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为切入点揭晓了"最佳公益纪录"荣誉作品,《雪山的呼唤》与《且听鹿铃》共同获得了该项荣誉,这是本届环保影像作品中唯一一个"双黄蛋"。

获得"最具潜力创意"的作品《末端派送》是一部以"机器人快递员"为主角的作品,该作品通过"机器人"的视角关注循环利用主题,探讨未来环保新模式。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网信处兼理研处处长、中国电影家协会儿童电影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王纯以及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监事长刘明达共同为作者颁授荣誉。

本届"重新发现计划"公益环保短视频推选共评出最佳作品荣誉、最佳创意荣誉以及新锐创意荣誉。

"最佳作品荣誉"由第31届大学生电影节秘书长彭侃揭晓,《浪廢》获得该荣誉,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监事长刘明达为作者颁授荣誉。该作品用独特的视角看待社区与生态问题,发出引人深思的追问,表达了对可持续生活方式的深刻思考。

Hivideo嗨视频平台创始人孙冰宣布获得"最佳创意荣誉"的作品是《drown in>>,阿拉善SEE东吴项目中心主席凌松挺为作者颁授荣誉。该作品创作者用动人的光影和美妙的自然景致绘就一幅人类生存的画卷,用寓言式的表达发出了对可持续生活方式的倡导。

获得"新锐创意荣誉"的作品《有鸟焉》结合现代的AI技术和中国传统典籍《山海经》创作出了一部用科幻的眼睛看待环保理念的短片。"重新发现计划"策展人林瓗和阿拉善SEE东海项目中心秘书长张翔共同为作者颁授荣誉。

在荣誉颁授现场,"重新发现计划"发起人万梓誉和阿拉善SEE天府项目中心主席倪明亮颁发了最佳组织荣誉,河北传媒学院获得此项荣誉。荣誉代表方姝表示"学校始终重视环保教育,并通过影像引导学生以及外界关注生态保护问题,并将继续致力于培养更多有责任感的环保影像人才。"

第31届大学生电影节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武建勋和上海锐访得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炯为本次活动的资助方颁发感谢函。资助方代表刘明达和倪明亮共同希望各界人士继续合作,继续共同推动"重新发现计划"等此类活动的举办,促进环保理念的传播,增强社会各界对生态保护的关注和参与。

活动最后,"重新发现计划"发起人万梓誉在发言中表示,大学生电影节"重新发现计划"环保影像特别单元推选活动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参与者们的共同努力。下一届活动已在筹备之中,将推出更多创新的项目。期望在"重新发现计划"的带动下,未来会有更多的青年才俊投身于环保事业,用影像记录和传播绿色理念。

【责任编辑:吕佳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