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阳光照进心灵绿地——安宁市首个社区精神障碍康复站探访记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06-05 19:3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安宁市金方街道小罗白社区“心灵绿地”志愿者正在精神障碍康复站指导4位接受康复训练的精神障碍人士做艾草锤。

2023年6月4日,走进安宁市金方街道小罗白社区,6位志愿者正在教7位居民一起做艾草锤。

“可以照着这个样品来做。”

“线要绕紧一点,用的时候才不容易松散。”

看着志愿者和居民沟通,如果不是特别介绍,很难想到这7位居民是来接受康复训练的精神障碍人士。

而活动室展柜里摆放着非遗扎染、台灯、马赛克杯垫、水拓团扇、掐丝珐琅等手工作品,这些作品均出自在此接受康复治疗的精神障碍人士之手。

在展柜旁还有一个康复训练用的沙盘。这里就是小罗白社区精神障碍康复站,也是安宁市首个社区精神障碍康复站。

小罗白社区常住人口6730人,登记在册的精神类残疾患者有26人,占金方街道精神残疾患者的12.6%。

2023年9月7日,小罗白社区成立精神障碍康复站。

2023年9月7日,小罗白社区成立精神障碍康复站,通过个案支持、艺术疗愈、公众倡导的方式,为精神障碍康复者提供服务。

“提供回归社会的缓冲带和过渡区,让精神疾病康复者增强生活自理能力,提升社交能力,同时为精神障碍康复者营造友好的社会环境。”小罗白社区党委书记张梅这样介绍成立康复站的初衷。

“不愿意出门,把自己封闭在家里是精神障碍康复者的一个特点。”小罗白社区党委副书记杨秀丽说,2023年初,社区党委牵头成立小罗白“心灵绿地”志愿服务队,服务队共有11名成员,有社工师、助理社工师各1名。社区还专门聘请专业心理咨询师定期到社区开展心理疏导和心理赋能。

2023年9月,小罗白社区将这个志愿服务项目命名为“让爱与阳光照进你的心灵”。

“心理咨询师和我们说过,多晒太阳心情会好,我们希望大家能走出家门,多晒太阳,让心里的隐匿角落被光束所照亮,逐渐走出‘孤岛’,这就是我们取这个项目名的原因。”杨秀丽说,“每周二,精神障碍康复者都可在康复站免费获得心理辅导、社交能力、劳动技能训练等方面的康复服务,同时我们也上门‘一对一’走访服务,为他们提供上门服务和每季度一次的专业心理疏导,让他们愿意走出门。”

提起刚上门入户的经历,杨秀丽表示,“一开始是真的难。对于很多精神疾病康复者来说,抗拒陌生人。听到敲门声,他们也不开门。后来是通过一次次地去敲门、过节送慰问品、去沟通,他们才愿意开门,最终同意来社区参加活动。”

辖区陈女士曾被鉴定为精神残疾二级,一开始参加活动时从来不喝水,她认为“别人”给的东西都有毒,参加了3个月的活动后,她放下戒备,主动喝社工送上的茶水。

1985年生的小娜因长期生活在封闭中,初期每次参加活动都需要母亲陪伴左右。加入疗愈小组一年多后,她能独自、准时去社区参加活动,在疗愈小组里,能自己完成扎染、团扇、花艺等手工制作。现在在家,可以帮忙分担一些家务,每周都主动打扫自己家单元里1到6楼的楼道卫生,也愿意和志愿者分享自己的生活。

“效果很明显。我孙女小丫因年幼时生病导致残疾,智力受了些影响,动手能力不太好。社区志愿者非常有耐心,左一遍右一遍地教她。以前最怕出门,现在一提到做手工她就迫不及待要去。康复老师每周的耐心教导,让她走出了封闭的世界,也让我们这些精神障碍家庭看到了希望。”64岁的陶阿姨是一位康复者的家属,同时,她的角色也在发生着一些转变——在康复站一年多的时间里,她也慢慢变成一位志愿者,为康复站每周的志愿活动帮忙、在居民中宣传心理健康、每周为盲人邻居买菜。

“不论是康复者,还是家属,他们身上的转变,让我们树立了信心,看到了希望。”小罗白社区残疾人联络员琚湘琼表示。她是社区工作者,也是26位精障患者的联络员。

有活动的时候,琚湘琼要通知大家来参加活动。每周要给15位服务对象打一遍电话,和他们聊聊天,问一问他们近期的状态。如果接收到对方状态不好,她就会每天打一个电话,或者上门去看情况。

小罗白社区残疾人联络员琚湘琼在精神障碍康复站指导精神障碍人士做艾草锤。

“不要对精神康复者进行标签化处理,要去平视、去倾听。他们回归社会是一个修复过程,需要漫长的陪伴和疗愈,这就是我们总结的服务心得。”琚湘琼说。

“我们没有生病,生活中都难免会遇到很多烦恼。而他们生病了,烦恼会更多。我们做点事情,帮他们打扫卫生、组织一场活动、打个电话,他们就很开心,我们自己也得到反哺。”亲和力,是琚湘琼给人扑面而来的感受。

2022年3月31日,小罗白社区被云南省民政厅、昆明市民政局、昆明市精神病院列为“昆明市精神障碍社区康复项目”试点社区,并授予“云康爱心驿站”。

张梅表示,下一步,小罗白社区将扩大精神障碍患者服务面,争取让金方街道206名精神障碍患者走出家门,接受康复治疗,降低患者的病情复发率和致残率。

一个半小时的手工活动结束后,一场雨也刚刚下停。两位康复者表示想去菜园里看看他们种的菜。

这个面积约为3平方米的爱心菜园,也是康复站的一个服务成果。菜园是每周二康复活动中的一项,康复者在这里种菜、除草、捉虫、浇水都是康复活动的内容。

20多盆应季的黄瓜、西红柿、辣椒开始挂果,大家细数着这里蔬菜聊起了菜园的园长。

57岁的园长秦先生,多年不愿与外界接触。社区启动康复项目后,秦先生被纳入帮扶计划。通过志愿者多次入户走访和心理咨询师的引导,他接受了社区的帮扶,定期参加康复活动,症状得到了缓解,逐渐成为了一名热心的参与者,还被大家选为爱心菜园的园长。

雨后放晴,菜园里每一株菜都铆足了劲向上长大,秦先生亲手种下的花生绿油油的,也在随风摇曳。

(部分康复者姓名为化名)

【责任编辑:王旭泉】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