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学者:建交50年,中马关系经受住了“火炼”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05-31 10:5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导读】5月31日是中国和马来西亚建交50周年纪念日。50年来,两国在经贸、能源、基建、人文等方面展开广泛交流与合作,取得显著成就。马来西亚是中国在东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则连续15年保持马来西亚最大贸易伙伴地位。面对日益激烈的大国博弈,特别是美国引导东盟国家“选边站队”,马来西亚坚持中立,深化对华关系,挖掘合作潜力,实现互利共赢。

人们常用“金”字来代指50周年纪念,如“金婚”“金禧”。中国有句俗语“真金不怕火炼”,用这句话来形容中国与马来西亚建交50年来两国之间坚不可摧的友谊再适合不过了。在过去的50年里,两国关系虽历经无数考验与挑战,但却始终如一地保持着友好与稳固,如同经历烈火考验却未曾改变的黄金一样。

1974年5月28日至6月2日,时任马来西亚总理敦·阿卜杜勒·拉扎克正式访华,其间两国在北京发表联合公报,宣布建立外交关系。马来西亚成为东盟成员国中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此后,马来西亚一直奉行一个中国原则。

两国建交之初,受冷战时代全球政治格局的影响,中马关系不可避免地遭遇了一系列挑战。随着1985年马来西亚解除对中国的旅行禁令,两国关系迎来了显著加强与发展。然而,真正意义上的转折点出现在1991年,随着冷战的落幕,中马双边关系开启了新的篇章。经济合作一直是中马关系的关键支柱之一。自1985年以来,两国的贸易往来激增,从3.88亿美元飙升至2022年的2036亿美元,仅用了37年的时间便实现了超过500倍的惊人增长。

图片来源:新华社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已经连续15年稳居马来西亚最大贸易伙伴的宝座,马来西亚也是中国在东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50年前,中马贸易以农产品为主;但如今,中马贸易版图涵盖了东海岸铁路线、马中关丹产业园等一系列尖端企业和产业,以及在数字经济、绿色发展和新能源等领域的深入合作。举例来说,吉利集团计划在马来西亚投资100亿美元打造汽车高科技谷;比亚迪、奇瑞、长城汽车等整车企业也在积极拓展马来西亚市场;华为、中兴等电信巨头正在与当地公司合作,提供更优质的通信网络服务,助力马来西亚成为东南亚数字经济中心。

在人文交流与教育合作领域,中马两国的共同努力正开花结果。其中,清华大学同意与马来西亚的高等院校加强合作,不仅在学生、学者和研究人员的交流上深化合作,还积极寻求开展联合研究的机会。此外,厦门大学已在雪兰莪州雪邦设立校区。值得一提的是,马来西亚的公立和私立高校已经成为众多中国学生出国留学的目的地,从本科生到博士生。

在新冠疫情席卷马来西亚时,中国向马来西亚提供了口罩、呼吸机、检测试剂盒和消毒剂等医疗物资,帮助马来西亚政府防控疫情。不仅如此,中国医疗卫生领域的专家团队还通过视频会议的方式,与马来西亚26家医院的医疗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讨论病毒感染的治疗和防控问题。

图片来源:新华社

尽管中马关系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它同样面临着南海争端、中美关系紧张等一系列复杂挑战和障碍。在南海问题上,马方一贯坚持在国际法和国际准则基础上通过谈判和平解决。南海和马六甲海峡作为全球贸易的咽喉要道,据估计承载着全球40%至50%的货物贸易流通。因此,这两个关键水域的稳定对全球经济至关重要,任何在这些区域爆发的军事冲突都会给各方带来损失。

马来西亚坚持以中立作为其外交政策的核心原则,希望避免卷入大国的政治博弈。自1957年独立以来,马来西亚同世界各国都建立了友好关系。在拜登政府的领导下,美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力和活跃度有所提升。然而美国应当认识到,不应继续推行对华对抗政策,更不应指望各国在中美之间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马来西亚期望美国能够高举多边主义旗帜,在维护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方面发挥积极的领导作用。

今年是中国的龙年。龙一直以来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而老虎则是马来西亚文化的重要象征。在这个特别的年份里,我们有幸目睹“龙”与“虎”之间的紧密协作。尽管中马两国的正式外交关系始于1974年,但历史上的交流与互动已跨越数百年,见证了两国之间友好与相互尊重的历史。中马关系的本质是互利共赢的,正如中国古语所言,“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本文原文发表在中国日报国际版,原标题为 "Golden jubilee"

出品: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责编:宋平 栾瑞英

编辑:张钊

实习生秦可、程飘然亦有贡献

【责任编辑:高琳琳】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