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漳:工匠精神在一线发光出彩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4-05-24 11:4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在企业生产一线,班组工人攻坚克难,争取市场;在劳动技能擂台,同场竞技、直播比武,育千名工匠;在创新工作室,夯基垒台造“尖兵”,培养一名带动一片……

当下,越来越多的人积极参与“金南漳”建设,抓项目、兴农业、惠民生,以平凡的劳动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在这片土地上筑起更多“高峰”。

工匠精神铸就“金南漳”

5月11日,在华海纤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总工程师曾红波正紧盯监控室视频,查看设备运行状况。

“纸业生产连续性很强,每道工序都不能出错,这样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曾红波坚定地说。

1991年,曾红波进入南漳县造纸厂(华海纤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前身)工作。多年来,他刻苦钻研、敢于创新,以精益求精的匠心攻克一个又一个制约生产的技术难题。“我只是其中一员,企业的进步是无数工匠的努力。”曾红波表示。华海纤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先后实施多个重大技改项目,2023年底,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工厂”、“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

近年来,南漳县积极引导、培育了一批与发展新质生产力需求相匹配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队伍,据了解,2023年,该县新增创新型中小企业8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8家,富元鼎航空器材、高隆磷化工成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学、带、比”育先锋

日前,在2024年南漳县高香茶加工技能大赛中,30名高香茶加工师傅同台竞赛。

“通过比赛搭建的平台,我学习借鉴到其他选手独特的制茶技艺,收获很大。”获得制茶组第一名的选手刘普红说。

职业技能竞赛作为技能人才培养选拔的重要载体,在技能人才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带动作用。近年来,南漳县通过举办企业职工技能大赛、乡村工匠选拔大赛、“水镜名匠”“水镜工匠”技能大赛等活动,挖掘优秀的技术能手,以劳动竞赛为载体,营造“比、学、赶、帮、超”氛围,弘扬工匠精神,全面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水平,为广大劳动者成长成才创造条件、搭建平台。

走进南漳县青年创业孵化园,工作室“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满怀创业梦想的青年在这里拼搏奋斗。

“孵化园自建成后采用‘政府扶持、社会参与、自愿加入、科学管理’的运作思路,为创业初始人员提供项目孵化、创业培训、开业指导、市场推广、管理咨询等服务,实现‘孵化促创业、创业带就业、就业促发展’的倍增效应。”南漳县青年创业孵化园总经理刘晓明介绍。

2018年,在南漳县的支持下,刘晓明投资创建南漳县青年创业孵化园。目前孵化园入孵企业累计达61家,吸纳93人创业,直接带动216人就业。

榜样力量催人奋进,先锋标杆激励前行。近年来,南漳县每年都会表彰一批在现代化工、农业、生产制造等领域发光发热的“南漳百杰”“南漳楷模”。

技术创新促发展

在南漳龙蟒磷制品有限责任公司自动包装生产车间,磷酸氢钙成品通过传送带运输至末端,机械手臂抓取后整齐堆放,由叉车转运至成品仓库。

该公司生产设备部二车间主任吴志超介绍:“我们对生产线进行更新后,所需一线操作人员从以前的9人减至3人,包装效率提升40%,目前蒸汽烘干单线可产70吨,班产300吨,年产20万吨。”

变化源于需求。此前,生产设备部二车间烘干工段一班在产品包装过程中发现,因磷酸氢钙产品密度波动大,只能采用人工包装,这样不仅增加了一线操作人员的工作强度,也不利于提高产品包装效率。

历时两年时间,烘干工段一班成功研制出产品半自动包装设备,通过技术创新,单条生产线每小时可包装产品7吨以上,提高了员工效率、改善了工作环境,也为企业发展带来了机遇。

近年来,南漳县先后以劳动模范命名,组织、成立了朱谦劳模创新工作室、陈德军劳模创新工作室等民间劳模创新组织,他们把技能革新、减能降耗、提高效率、提升企业行业竞争力等作为工作室主要目标,进企业下车间,与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交流,为南漳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坚实力量。(图片/陈月林 陶德熙 彭月娇)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