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出丰收“好苗头”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4-05-21 10:3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黏土粉碎、介质搅拌、灰土装盘、盘面撒种、秧盘上车、盖膜保温……育秧基地里,大家播种着丰收的希望。

在湖北省安陆市巡店镇八里村育秧基地里,好一幅忙碌的画卷,工人们正加班加点,开足马力忙碌软盘育秧,处处是辛勤耕耘的身影。这是安陆市烟草专卖局依托行业特色乡村振兴帮扶优势,帮助八里村新建的农机服务一体化育秧基地,以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

“八里村地处丘陵地带,有耕地3800余亩,是典型的产粮大村,靠种植水稻、油菜等农作物。自动化集中育秧较好的弥补了八里村自足自给的传统育秧模式,试运行第一批共育秧1.5万盘已经在4月下旬完成,现在进行秧盘移栽是第二批1.2万盘补育秧。两次育秧可解决八里村800余亩的机械化插秧作业。”驻村第一书记严巍在秧苗移栽现场介绍到。

面对村集体收入弱、村民人均纯收入低的现状,驻村工作怎样干?怎样带动强村富民?怎样为驻村注入发展动力?该局党组一直在积极破题。工作队进驻八里村以来,紧盯八里村现有资源,致力在产业增收,依靠产业“造血”上做文章,以产业发展撬动村级致富、带动乡村振兴。

2023年,八里村获批具有烟草行业特色帮扶乡村振兴试点村,面对难得的产业振兴发展机遇,驻村工作队瞄准八里村丘陵山地多、水稻农田多的耕地优势,确定以农业机械一体化育秧为龙头的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我村种田大户多,以前基本都是撒秧种植,人工高、产量低,机械育秧很好弥补这一空白。机械育秧对秧苗培土、晒种、浸种、催芽等10多道工序都有严格的技术标准,对光、热、水、肥、药等要素都有严格的流程实施。机械育秧缩短育秧时间,培育出高品质的秧苗,提高了秧苗质量和栽种效率。从目前培育的2.7万盘秧苗情况看,秧苗整体长势很好,我们正抢抓农时,有序进行水稻移栽插秧作业。”八里村党支部书记李晨说。

首期建设机械育秧共投资60万元,新建了200平方米的钢构育秧厂房,购买了旋耕机、碎土机、插秧机、拖运机等先进的机械设施,满足现代农业生产需求,实现了秧苗“代育、代插、代管”一条龙农业生产服务,有效解决驻村劳力不足、技术缺乏、机械化程度低等生产发展难题。

“我今年种植了水稻80亩,以前秧盘我从周边的应城市杨河镇采购,今年我预定了2000盘,村里比较照顾我们,售价每盘便宜0.5元,运费每盘可节约1.0元,仅此我就节约了3000元。村里有了自己的育秧公司,真办了一件大好事。” 种植大户卢少松说出了内心的喜悦。

为了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该村按照“培育技术、保底收益、让利于民”的发展思路,强化成本控制,对本村种植大户、家庭困难户合理定价,进一步提升农户收入。

“以前农业机械化只是出现在书本里,自市烟草局进驻我村以来,在搞好美丽乡村建设的同时,该局因地制宜大力推进我村种植艾蒿、香稻、油菜等特色农业产业。自动化育秧为我村实现农业机械化生产又推进一大步,有了今年的育秧经验,明年我村计划扩大产能,育秧4.5万盘,基本可解决1200余亩的水稻种植。”八里村党支部书记李晨说出了未来的规划。

据悉,采用机械化集中育秧,每年4月下旬开始,5月下旬结束,每年可育秧2批。机械育秧后,稻谷亩产能达到1400余斤,比普通撒秧稻田亩产增收稻谷150斤左右,为农户每亩可节约成本50余元,为村级每年可创收6万余元,可带动30余村民实现家门口临时就业。

这“一增一减一带一收” 赋予了乡村振兴发展的“造血功能”,让驻村农民得到了实惠,看到了“钱”景。

(图片由安陆市烟草专卖局 宋晓东授权提供)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