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嘉陵江畔的青山在江水映衬下更显青翠,山间山花烂漫。“发现最美铁路·春涌秦巴走西成”网络宣传活动“发现团”成员来到位于四川广元市的嘉陵江大桥,见证西成高铁正沿桥呼啸而过的壮丽景象,感受新质生产力涌动所带来的发展热潮。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铁”动力。西成高铁的开通运营,不仅拉近两省人民的时空距离,更是中国智惠的匠心之举,是中国技术进步的标志。西成高铁从规划到建成,尽管关关难破,但铁路部门却以智慧破关。西成高铁拥有在我国西北地区首次亮相,西安制造的黄金眼——CRH3A型动车组;拥有全国首条4G信号设备全覆盖的山区高铁的名号;拥有当时亚洲最长的单洞双线高铁隧道——天华山隧道。无论是轨道、桥梁还是车型,都在全国高铁中率先使用了众多新科技、硬科技,将“不可能”变成“现实”。动车越秦岭,我们看到的是它们在翻山越岭的驰骋,而它的背后是中国发展的“加速度”。
“科技+安全”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铁”基石。《史记》有云“秦岭,天下之大阻也”。西成高铁沿线海拔高、山势厚,多数施工维护线路难度高达一级高风险类别。在科技的助力下,一项项先进技术西成高铁得到成功应用。在建设过程中,西成高铁面临着诸多技术挑战。秦岭隧道群各洞口大多为‘V’型沟谷,坡面陡峻,建设者们采取“桩柱式钢筋混凝土防落石明洞”和“桥隧一体化柔性钢网防落石棚洞”两种新型明洞结构技术,有效防止了高空落石对高铁运行安全的影响。而如今运营维护中,特种检测机器人、AI智能安全巡查机器人等可以高效、不间断地开展智能化管理、不安全行为识别、安全巡检等工作;SDW-900H阵列式高效焊缝探伤仪、智能安全帽,航测无人机以及0级轨检仪等,使得铁路部门在安全性能、轨道检测、数据分析等方面有了质的飞跃。动车越秦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一日千里”“朝发夕至”,而它的背后是“科技+安全”的两全其美。
“科技+民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铁”担当。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发展的根本目的。铁路部门充分运用高铁科技创新成果和运营实践经验,让智慧出行成为民众出行的“标配”。从古蜀成都与古都长安,一切尽在指尖转换。推出计次票、定期票,实现有效期内可随时出行;“诗歌高铁”“列车诗会”等特色旅行服务,让民众体验传统与创新交织的文化盛宴。动车越秦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人享其行,货畅其流”,而它的背后是科技发展带来的民生红利。
西成高铁,见证着中国高铁的“发展美”,彰显着铁路部门的“创新美”。跳出天府之国,放眼神州大地,铁路部门正以全面深化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向世界彰显创新中国的活力、流动中国的魅力。让我们期待,未来铁路书写更多“最美”篇章。(文/简艳、梁同天 海报/袁成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