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活”起来 五粮液创新打造白酒活化博物馆

2024-05-17 10:0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2024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

在“长江首城”“中国酒都”宜宾,酒文化是这座有着4000多年酿酒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

酒文化,喝的是酒,品的却是文化。而博物馆,是零距离感知宜宾厚重酒文化的绝佳去处,历来是人气旺盛的“打卡地”。

坐落于宜宾中心城区武庙街的中国酒都酒文化博物馆,是国内首个全面展示古代酒文化器皿的博物馆。馆内七个展区陈列了从新石器时代至元、明、清各个朝代的300多件酒具酒器,青铜雕刻的龙纹尊盘、栩栩如生的陶“人首瓶”、和田玉镶嵌宝石的方瓶、晶莹剔透的水晶酒杯、天青色烟雨的青花瓷……一件件酒器不光造型精美,更浓缩了中国古代酒器的精华,可谓“一馆阅尽酒器发展史”。

而与中心城区隔岷江相望的五粮液“十里酒城”,坐落着五粮液酒文化博览馆,建于上世纪80年代,是国内白酒行业建成最早的酒文化博览馆,2022年经过升级改造后,以全新的面貌迎接游客。

五粮液酒文化博览馆总面积约2400平方米,采用当代博览馆的展陈方式,运用艺术装置、实物模型、数字导览等手段,通过文物、文献、图片、雕塑、绘画等方式,对酒品品牌、工艺特点、历史人文、企业发展和未来愿景展开了多维度的全面介绍,生动诠释“大国浓香、和美五粮、中国酒王”的五粮液品牌内涵,是一部浓缩的五粮液酿酒历史。

在这里,游客可以遥想先秦时期当地先民酿酒的探索脚步,感受杜甫“重碧拈春酒,轻红擘荔枝”的开怀,黄庭坚“姚子雪曲,杯色争玉”的赞叹,惊叹于1000多年前先民创造出多粮酿造技艺的智慧,回望一百多年前五粮液飘洋过海首登国际舞台的历史时刻……

五粮液酒传统酿造技艺发于唐、兴于宋、精于元、成于明,一脉相承逾千年。

如果说,上述两座传统意义上的酒文化博物馆,是宜宾及五粮液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静态”展示的话,那么,正在加快建设中的“世界白酒活化博物馆”——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五粮液旅游景区,则是宜宾及五粮液以新的国际视野和前瞻眼光,让酒文化“活”起来的探索行动。

这座开放式的“世界白酒活化博物馆”,由宜宾中心城区501酿酒车间元明古窖池群、南岸503酿酒车间明代古窖泥活态保护群落和江北园区总部基地构成。

501酿酒车间元明古窖池群,由“长发升”“利川永”等八大古酒坊共同组成,已持续“活态”传承700余年,里面有着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且持续使用时间最长的地穴式曲酒发酵窖池,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列入“国家工业遗产”,并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五粮液地穴式曲酒发酵窖古窖泥,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是国家博物馆目前收藏的唯一一件“活文物”。

着眼于酒城融合,501酿酒车间元明古窖池群将打造为中国白酒文化圣地,借助古景、古楼、古街、古窖池等,与宜宾城市2200米文脉大道建设相融合,让游客获得极致的传统酒文化体验、极致的酒文化时尚复合业态体验。

南岸片区五粮液503酿酒车间,将打造为明代古窖泥活态群落,建立集古窖泥文化和古法酿造技艺呈现、文创展示、名酒品鉴等为一体的体验基地,充分展示五粮液从“传统作坊生产”向“现代化工业生产”转型的过程全貌。

五粮液“十里酒城”,将打造为全国生态环境最佳、生产规模最大的生态酿酒基地。其中,五粮液门户区“五粮·东方酒谷”文旅综合体项目是核心支撑项目之一,规划定位为集国际一流酒企形象门户区、酒文化体验中心、非遗演示场所三位一体的东方酒谷,充分彰显酒旅融合的生态之美、现代之美、文化之美。

在打造“世界白酒活化博物馆”过程中,五粮液将通过创新工艺体验、文化体验、产品体验等,突出深度化体验。

以文化体验为例,五粮液将创新打造产业空间人文互动、古窖酒坊历史感知、传奇故事沉浸演绎等工业旅游新消费场景,实景演绎杜甫品鉴“重碧酒”、黄庭坚题词安乐泉、姚君玉改良传统酿造技艺、杨惠泉题名五粮液等历史故事场景,沉浸式参与五粮液酒文化雅集活动等,通过丰富场景的情感氛围,让游客感受五粮液厚重的文化底蕴,加深五粮液文化认同感。

五粮液方面表示,将抢抓“文化强国”时代机遇,积极参与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讲好中国酿酒故事,弘扬匠人匠心精神,以独有的工业遗产、人文资源、生态景观为基础,以酒旅融合、酒文融合、酒城融合为抓手,以突出工艺体验、文化体验、产品体验为落脚点,全力打造集工业观光、文化熏陶、研学教育、生态休闲、精品定制与收藏等为一体的“世界白酒活化博物馆”。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