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美日菲三国近日宣布启动“吕宋经济走廊”。它的目的是为了打压“一带一路”倡议,遏制所谓的“中国经济威胁”。但它缺乏具体实施细节,宏大的投资愿景难以落地。此前美国还主导了类似的“印度-中东-欧洲经济走廊”倡议,但由于缺乏切实可行的项目,响应者寥寥,已经陷入停滞。菲律宾加入该倡议并不会为自身带来收益,反将进一步被美国裹挟,站上对抗中国的最前沿。
西方有句老话:“打不过他们,就加入他们。”
也许美国的政客们——尤其是拜登政府的政客们——会在某个时候接受这一现实,让美国成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伙伴。但在那一天到来之前(事实上没有一个现实主义者认为会有这么一天),美国仍将继续推出一系列蹩脚的倡议,来和“一带一路”竞争。
最近的一个例子是拟议中的“吕宋经济走廊” (Luzon Economic Corridor, LEC)。根据美国国务院的说法,其主要目标是“支持菲律宾苏比克湾、克拉克、马尼拉和巴丹加斯之间的互联互通”。
为此,美国国务院表示,“美国、菲律宾和日本将加快对铁路、港口现代化、清洁能源和半导体供应链及部署,以及农业综合企业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协调投资,以进一步加强各枢纽之间的联系并促进其经济增长。”
听起来不错,但现实吗?
在我们回答这个问题之前,不妨先回顾一下美国提出的另一个曾备受吹捧的互联互通计划,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不少启发。
2023年,美国宣布了“印度-中东-欧洲经济走廊” (IMEC) 倡议,旨在加快地区货物运输并改善跨大洲的通信。白宫表示,这一“里程碑式”的安排将在整个亚洲、中东和欧洲开启“可持续和包容性的经济增长”。别看IMEC缺乏具体承诺,但却雄心勃勃,大有削弱“一带一路”倡议,巩固美国的全球经贸操盘手地位之势。
去年年底,我考察了IMEC建设情况,对它提出了一些疑问:一是在IMEC框架下,究竟会不会有切实和可持续的项目启动?二是随着中国与中东的积极接触,地区国家是否会质疑美国对和平的承诺,从而重新考虑美国提出IMEC的真实目的?美国此前一票否决了巴勒斯坦申请成为联合国正式会员国的决议草案,将加剧这些担忧。此外,我认为,美国关于“民主”“人权”的论调并未被外界所接受,美国也不再能够对其他国家随意指手画脚,告诉他们如何处理其内部事务。
因此我的结论是:相关国家对IMEC充满怀疑,同“一带一路”相比,有兴趣参与IMEC的国家要少得多,与之相关的预算也少到不值一提。
在全球舞台上大肆宣传了大约8个月后,现在的IMEC究竟进展到哪里了呢?今年1月,彭博社报道称,IMEC已被搁置,“关于洲际贸易通道的讨论几乎陷入沉默”。一位分析人士指出,“华盛顿正在极其艰难地对抗中国‘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宏大经济愿景”。
说完了IMEC,现在让我们再回到LEC。
一看便知,LEC植根于地缘政治,与美日菲三国对抗中国的产物。菲律宾最近与中国不稳定的外交关系,促使其寻求与美国建立更深层次的联系。与此同时,日本也越来越频繁地表达对中国在该地区“攻击性”的担忧。
我们不要忘记,菲律宾在2018年加入“一带一路”倡议;2023年11月,菲律宾交通部长海梅·包蒂斯塔称,菲律宾已退出“一带一路”倡议,理由是中国一再推迟为菲律宾的三个“一带一路”项目提供资金。菲律宾官员发现,日本已经开始在该国加大投资,改善公共交通,因此他们似乎很有把握地认为,抛开中国也没有问题。事实上,美国、菲律宾和日本的领导人声称,之所以提出LEC,就是为了防止菲律宾成为“经济胁迫”的受害者。
三国领导人承诺本月将拿出LEC的进一步细节。目前,LEC没有任何具体内容,没有任何经过审查的金额数据,没有第一个项目何时开始的时间表,也没有任何衡量它成功与否的标准——除了菲律宾政府暗示,它将在未来十年里从高达1000亿美元投资中受益之外,什么也没有。
只有最天真的人才看不出,菲律宾与美日达成的任何协议都有一个陷阱,那就是它可能被迫参与未来的任何地区军事冲突。美国国防部长曾表示,菲律宾是美国整个亚洲军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看到更多的战争物资和国防资金流向菲律宾,千万不要感到惊讶,因为让菲律宾成为LEC的合作伙伴,进而背上与之相关的包袱,正是美国所希望的。
本文原文发表在中国日报国际版,原标题为 "Wishful thinking"
出品: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责编:宋平 栾瑞英
编辑:张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