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法院着力打造“法韵耀漓东,七心铸法魂”引领司法创新与发展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4-04-24 15:2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春天的漓江,万物苏醒,处处充满了希望。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耀在漓江东畔时,广西桂林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人民法庭(以下简称“漓江法庭”)易颖法官早早来到了法庭,为开启一天的工作做着准备。9点诉前调解,10点开庭,11点开庭,14点30与专家前往某乡(漓江流域自然保护区)进行现场勘查,17点完成几份裁判文书。满满的工作安排是她担任环资法官的一个工作常态。

“2021年5月我们法庭成立之初刑事案件收案就达到了29件,2023年,环境资源刑事案件收案仅9件,同比下降40%,实现了三年连降,说明人民群众对保护我们的绿水青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谈到环资审判工作的成果,易法官既感到自豪又深感这其中的艰辛与不易。

“三年连降!”

在其它案件数量大幅增长的情况下,这个法庭是怎么做到的?

党建引领队建 开启环资审判“心”路子

近年来,七星法院始终坚持党建引领队建促审判的工作思路,着力打造“法韵耀漓东、七心铸法魂”党建品牌,2021年5月,七星法院成立“广西桂林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人民法庭”对漓江风景名胜区范围内环境资源案件实行“三合一”集中管辖,择优选派年轻优秀干警,由一员额法官+一法官助理+两名书记员+一法警组成专业审判团队,由员额法官担任负责人实行扁平化管理,专门负责审理涉漓江生态环境保护的案件,准确把握环境资源案件规律,统一法律适用,统筹协调、有机衔接刑事、民事、行政三大责任,为漓江生态环境提供全方位的司法保障。成立七星法院第五党支部,由法庭负责人易颖担任支部书记,专注于漓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做好环境资源审判、优化营商环境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同时,加入漓江生态保护党群保护联盟并深入开展保护好漓江,保护好桂林山水“两个保护”专项监督活动。

共绘保护蓝图,构建协调联动“心”格局

为落实漓江风景名胜区范围内破坏生态环境案件“三合一”集中管辖要求,漓江法庭在《漓江生态环境司法保障服务联动中心机制》框架下与市生态环境公安分局、漓江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等单位共同加入“数字漓江——智慧执法司法”工作模式,与区人民检察院等单位建立案件集中管辖司法机制、协助办案机制、线索双向移送机制,实现行政执法、刑事侦查、检察监督和司法审判各个工作环节的有效衔接;与区纪委监委、区人民检察院共建“两个保护”专项监督工作协作配合机制,建立对口联系、信息共享、工作联动、线索移送、案例报送等机制,强化监督执纪合力,保证漓江保护工作的整体性、连贯性、系统性。

2022年11月,漓江法庭被确定为桂林市六届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参与《桂林市漓江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的修订,着手编织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法治之网,为守护漓江绿水青山筑起一道坚实屏障。

创新案例宣传,提升法治教育“心”模式

“现在开庭!”4月26日上午,随着审判长敲响法槌,一起涉嫌犯危害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罪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在漓江杨堤码头由七星法院高新园区巡回法庭进行公开开庭审理。最高人民法院、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及广西高院和桂林中院等领导同志与来自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的师生们一同旁听了此次庭审。

漓江法庭创新丰富宣传载体,坚持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宣传相统一,线上与线下宣传相结合。通过设立巡回法庭,法、检两长出庭,把漓江生态环境保护的案件开庭放在漓江边并开展放生鱼苗活动,实现“审理一案,普法一片”的效果,邀请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参加漓江保护司法开放日活动,通过旁听案件审判、召开座谈会等方式请代表委员们对工作进行监督。自2022年起,漓江法庭连续两年在桂林“漓江保护日”以现场直播方式审理涉破坏漓江生态环境刑事案件,在线观看人数超百万人次。

     创新多元化修复生态方式,与多部门联合开展增殖放流、异地补植、补植复绿等多元化生态环境修复措施代替传统的生态处理办法。2022年5月7日,漓江生态保护、公益诉讼补植复绿示范基地公益诉讼生态修复基地揭牌仪式。通过一系列的普法宣传,使群众保护桂林山水、保护漓江的意识不断提高,生态文明共识进一步凝聚。

自2021年5月起,漓江法庭共办理审结破坏漓江生态环境各类案件64件,其中刑事案件54件,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15件,行政案件8件,生态环境损害处理磋商协议司法确认案件1件,发出司法建议1份,案涉被告人数为86人,修复费用金额为329432.25元。

漓江法庭荣获漓江生态保护专项三等功,法庭工作人员先后荣获桂林政法先锋、市先进个人、漓江生态保护专项个人三等功等荣誉。2022年,漓江入选国家生态环境部2021年度美丽河湖提名案例为广西唯一入选。漓江水质稳居全国前列,桂林市位居2021年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全国第三。

(图片由桂林市七星区人民法院 李静 胡晨授权提供)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