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力量赋能新质生产力丨企业攻克“卡脖子”难题 大规模生产“黄金塑料”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4-04-07 17:1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有一种看起来平平无奇的半透明琥珀色材料,背后却大有来头——它有良好的耐热性、抗蠕变性、阻燃性等,俗称“黄金塑料”。它的名字是聚芳醚砜,这是一类特种工程塑料,以其卓越的耐化学性、高温稳定性和优异的机械强度展现出重要应用价值。

在广东优巨先进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优巨新材”)生产车间内,这种被俗称为“黄金塑料”的材料——聚芳醚砜正在源源不断地产出,在进行一系列检测后,这些材料将送往华为、法雷奥市光(中国)车灯有限公司、Uponor、Koch、Koehler Paper、RWC等国内外知名企业。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如今聚芳醚砜材料大规模生产的背后,是优巨新材攻克技术“卡脖子”问题,开展创新研发的漫长历程。过去,聚芳醚砜处于高技术壁垒,生产技术常年被发达国家控制的跨国集团所垄断。“国外对产业化技术实行严格的封锁,一些高端产品甚至对中国禁运。这不仅是对一种材料‘卡脖子’,而是我国整条产业链发展的限制。”谈及创业研发之初,王贤文博士认为最大的困难就是突破国外的“围追堵截”。

“国内外都没有任何可借鉴的经验,从产品的研发、生产到生产线的开发只能靠我们自己。”王贤文深知,想要实现从“0”到“1”的突破跨越,只有自主创新一条路可走。自2012年创立公司,他和一同创业的谭麟博士亲自带领技术研发团队,搭建实验室和产品生产线,通过两年的技术攻关,成功攻克了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技术难题,为聚芳醚砜国产化做出巨大贡献,实现了进口替代。

“我们每年投入超1200万元的科研经费用于创新。”王贤文坦言,向科技前沿、产业前沿靠拢,不断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坚克难与成果转化,这是优巨新材一直以来的宗旨,“税务部门经常实地了解我们的实际生产经营情况和涉税诉求,及时推送政策、辅导业务、解决疑难。”

据统计,优巨新材2023年享受出口退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等优惠政策,共享受税费优惠超3200万元,为企业攻关技术、购置设备、扩大产能注入了资金“活水”。

除了在技术方面实现创新突破,优巨新材还勇于“拥抱”改革,进行了股份制改制。税务部门派出专属服务团队,全程跟踪帮扶企业筹备上市工作。另一方面,优巨新材充分发挥青年人才动力,明确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各项任务中“挑大梁”,建立由6位博士(其中5位博士后)、17名硕士、126名本科学历人员组成的核心团队。在国家政策、核心技术与优秀人才的加持下,优巨新材已实现上游关键原材料、中游聚合物、下游应用开发的全产业链覆盖。据统计,优巨新材现有国家创新专利58项,其中发明专利42项,还承担了国家工信部血液透析膜用原材料聚砜国产化科技项目、国家科技部高流动性聚亚苯基砜科技创新专项等20余专项。

“我们与‘黄金塑料’结缘已久。从2014年一期建成年产1000吨的聚砜系列产品生产线,到2024年,优巨新材将实现特种工程塑料树脂及复合改性的产业化生产。”王贤文博士表示,“现在国家对发展新质生产力越来越重视,相信在税费优惠政策的助力下,我们会将更多研发成果转化成‘新质生产力’。”(图片由王莹、司徒锦洲授权提供)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