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康帮东村:党建联动 探索乡村治理蝶变之路

镇康帮东村:党建联动 探索乡村治理蝶变之路

来源: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2024-03-26 13:18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近年来,帮东村以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为契机,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以“三个三”为抓手,发挥基层党组织示范带动的“乘法效应”,促进乡村治理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互融共促。2023年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三个抓实”,筑牢乡村治理根基。抓 实“主心骨”,筑牢党建基础。采取“党总支书记统筹抓、总支委员具体抓”层层抓实的工作机制,做到凡事听党总支号召。积极开展“争当一辈子好边民”教育活动,签订《新时代文明公约》57份,切实把辖区内党员、群众及乡贤能人、致富带头人紧紧地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实现对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的全面领导。抓实“红色1+1”,建强战斗堡垒。利用好与中国农大工学院“支部+支部”结对共建模式,建立政治理论互学、组织建设互促、业务工作互帮、困难问题互商的“四互联建”机制,通过共建活动平台、分享党建资源,实现党建责任落实与乡村治理双促进、双提升。抓实“领头雁”,增强党建活力。借助中国农大帮扶优势,培训党员及技术骨干70余人,增强党员干部现代化治理能力。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选派2名党员参加“中国农大—腾讯为村乡村CEO计划”培训,围绕合作社运行与管理、数字化营销与品牌打造、乡村治理、资源与产业特色挖掘等进行培训,切实培养一批“公道正派有威望、能说会做有办法”的乡村治理队伍。

“三个带动”,夯实乡村治理能力。组织 带动,整合资源建阵地。充分发挥党组织核心作用,积极探索乡村治理的有效路径,围绕基层党组织阵地建设、边疆党建文化长廊建设,投资255万元建成村级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农民实践站和实训站等项目建设,让党旗在边境线上高高飘扬。项目带动,抓住机遇谋发展。把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作为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的“切入点”,扎实推进村集体经济强村工程,推广“蔗梢资源+饲料加工+肉牛养殖”模式,盘活畜牧产业链,建设青贮饲料加工厂1座,发展肉牛养殖十头户30户、百头场2座,2023年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45.54万元。产业带动,抓住产业促增收。把党支部的组织优势与合作社经济优势有机结合,按照“村党总支+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做活边民互市,实现村集体、企业、群众三方共赢,促进共同富裕。采取“中国农大+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建设家庭联合农场和农品加工基地150亩,创建农米、农糖、农菊、农茶、农瓜系列“帮东农品”品牌,带动群众增收8万元。

“三个强化”,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强化机制建设,构建“共同管”的体系。按照党委抓“两委”,“两委”抓网格长,网格长抓党员网格户的管理机制,采取支部推动、党员促动、党群互动的模式,积极引导群众参与乡村治理和社会管理,确保工作有人管、有人谋、有人抓、有人干,切实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强化环境整治,营造“主动管”的氛围。按照“开门赏花、伸手摘果、弯腰拔菜、坐下品茶、起身带货”的思路,以村组干部先行先试、党员示范跟进、引领群众一起干的模式,推进家庭人美、屋美、院美、厨美、厕美“五美”建设,告别脏乱差,切实把农家打造成为最美丽的“归属地”。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把方向、定基调、促保障作用,探索分类分档的“差异化”环境付费管理制度,通过村民自治有效治理农村乱象,让群众在共建、共治、共享中当好“主人翁”。强化制度执行,采取“强制管”的举措。构建正向激励、惩戒违规的乡村治理模式,把守法规、讲道德和支持政策落实、积极参与公益活动的对象优先纳入合作社社员,并作为产业发展扶持的首选对象。把边民补贴纳入村规民约,引导村民通过自治来解决乡村建设和管理中的疑难问题。(临沧市镇康县勐堆乡人民政府 李顺仙)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