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化公园·五周年问答:多位两会代表委员为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建言献策

国家文化公园·五周年问答:多位两会代表委员为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建言献策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4-03-14 13:17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4-03-14 13:1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编者按: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文化工程。今年是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正式启动五周年,为积极宣传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理念和思路,充分展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成果,中国之声与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处)联合推出特别策划,并邀请周庆富、张广汉、韩子勇、王巍、王学典、马怀德、贺云翱、李六三、苏伯民、刘忠斌、宋燕等两会代表委员围绕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重点结合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这一主要工作,从多重维度为“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积极建言献策。

周庆富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 国家文化公园承载着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是文明的标识、精神的象征、文化的载体。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重大举措,首要任务就在于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文化的凝聚力源于对传统的保护,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承与发展。随着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和长江五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逐步深入,流淌在中国人血液中、凝结在共同记忆里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以国家文化公园为载体展现出永恒的魅力。

2021年2月9日,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处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挂牌成立。这三年来,秘书处认真履职尽责,充分发挥咨询、评议、研究、传播等作用,未来会在中宣部统筹领导下,充分调动专家咨询委员会和地方的专家资源,共同讲好国家文化公园故事,为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贡献智慧和力量。

张广汉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国家文化公园的工作重点是在于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保护是前提和基础,只有保护好文化遗产,才能谈得上传承和利用。保护的目的是为了将文化遗产传递给后代,在保护基础上传承,让其继续发扬光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需要充分发挥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作用,加强资金保障和监督监管等方面的工作,同时注重文化价值、科学价值的挖掘展示,以推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韩子勇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委员,中国工艺美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原馆长: 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文化自信、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国家文化公园,以文化为主题,尊重文脉文象的生成结构和传承发展规律,体现系统性整体性,是高度的文化自觉。以人民为中心,用公园这样的载体,推动共享共建,是“中国式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彰显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大有可为。文化建设的独特性、国家文化公园的首创性、大量文化项目和专业工作,都要求更好发挥各级各类专家咨询论证、价值挖掘阐释和解决具体问题的作用。

王 巍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科教文卫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一个从“十五”到“十四五”的重大研究项目,集中了几乎所有自然科学的重要学科和历史学、考古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学科联合攻关,通过400多位学者的直接参加,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的历史脉络,对中国这样一个从多元走向一体的过程,以及中华民族的特点都做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和认识,实证了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回答了何以中国这一问题。国家文化公园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让民众更加深切全面地了解和感受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我们的研究实际上是为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提供更坚实的学术基础和更多的内容,我觉得这两者是有机地结合的,所以我们的任务不仅是要研究好阐述好,同时也要积极地投身到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当中,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更多学术支撑。

王学典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院长、《文史哲》原主编: 文化的现代化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际上指向的都是一个问题,就是传统文化如何当代化,当代化就是如何当代社会科学化。五大国家文化公园,每一个国家文化公园都有不同的特色,都要突出它为其他文化所不能取代的精神底蕴。我们要用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理念去建设国家文化公园,要把蕴藏的内涵挖掘出来、展示出来,使每一个国家文化公园都具有文化上的个性,不能把它的本质掩盖了。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现在仅仅是开始和开端,怎么样更好地呈现国家的意图,满足人民的期待,我觉得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马怀德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政法大学校长: 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高度重视法治。其中,文化法治建设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保障,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文化公园作为新时代重大文化工程,推进立法工作非常必要。这些国家文化公园本身既是一个概念,也是一套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规划、管理、使用、运维的这些制度,用法律的形式加以固化,这是立法的必然要求。国家文化公园立法,跟国家公园立法最大的差别就是有“文化”二字,要凸显文化的要素,形成独有的管理体制,运行体制,从而推动整个国家文化公园发展。

贺云翱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党的十八大以来就把长江经济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一方面高度重视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建设,也就是物质文明建设,同时又提出了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这样的指示要求,其实就是长江生态文明建设,再到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如何能够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其他方面更好地结合,在长江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中,整个长江流域在国家现代化的建设中,来发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综合性作用,这就是我们看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在现代中国发展中所具有的重大价值,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

李六三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 文物和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历史物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标志,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根基和坐标参考。因此,文化遗产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保护意味着不能将物质文化遗产及其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经济发展割裂开来看,要注重相互间的统筹协调。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需要强化顶层设计和跨区域统筹协调,进一步完善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管理体制机制,实现管理标准的有效衔接和明确的权责划分。

苏伯民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敦煌研究院院长: 敦煌研究院在建立之初就开始了对莫高窟700多个洞窟的保护和研究工作,在80年的时间里,逐步形成了壁画保护的一整套的方法,研究建立了一整套预防性保护体系。2016年推出了数字敦煌全球共享互联网内容,至今始终注重持续敦煌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工作。敦煌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其多元融合的文化也丰富了黄河文化的内涵。敦煌被称为“有效保护与可持续旅游管理方法的典范”,希望能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

刘忠斌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图书馆参考咨询部主任: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应有大数据思维,加强文化遗产数字化的研究,促进数字化的应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面,我认为由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指导各省区市设立地方专家咨询委员会,统筹整合各省(区、市)研究力量,形成更广泛的专家资源库,凝聚合力,共同推动国家文化公园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构建。

宋 燕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博物总馆副馆长: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中保护是首要前提,传承是重要途径,弘扬是根本目的。具体到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应当全面加强长江文物本体及周边风貌管控,建立健全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体系,活态融入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加强整理发掘,做好研究阐释,全面构建长江文化传承体系。修建完善一批博物馆纪念馆,将“沉睡”的文物利用起来,举办形式多样的交流展示活动,突出新时代“长江故事”,系统展示长江文化历史,不断丰富群众对长江文化的深度体验。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