梆鼓秧歌进校园 非遗文化焕新生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4-03-11 17:1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近日,为增强学生乡土情怀,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民族自豪感,在山东省济南高新区教育文体部的积极推动下,济南高新区泰和小学在开学典礼上特邀高新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梆鼓秧歌”进校演出,让同学们近距离领略了梆鼓秧歌的独特魅力。

梆鼓秧歌是一种以梆和鼓为伴奏,有梆子、小鼓、包袱三种角色,集唱、念、舞为一体的传统舞蹈艺术形式。这种秧歌起源于一户以卖豆腐为生的张姓人家,因此也被称为“豆腐秧歌”。其表演形式独特,内容以盼福、送福、迎福、都福(“豆腐”谐音)为主题,通过丰富的舞蹈动作和生动的表演形式,展示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祈盼。表演过程中,领头的角色通常是梆子手,代表父亲;而包袱则代表母亲;小鼓则代表孩子,寓意着一家人的欢乐和和谐。里面的舞蹈动作都是在劳动中产生,如推磨、挑担、走街串巷等,都是这里的农民根据自己的理解,自娱自乐,不雕不琢,原始质朴。

梆鼓秧歌内涵丰富,生动地将生产、制作、卖售豆腐的过程表现出来。再现了劳动人民在生产过程中,快乐充实,积极向上,对生活充满希望的精神状态。将劳动人民热爱生活、勤劳朴实的特质表达的淋漓尽致。值得一提的是,有兰峪梆鼓秧歌在历经200多年的历史演变后,依然保持着其原始的艺术形式和内核。虽然在表演形式和舞蹈动作上有所创新和发展,但其反映的仍然是新时代农村的精神面貌和欣欣向荣的文化生活。这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使得有兰峪梆鼓秧歌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深厚的文化魅力和广泛的影响力。

为打好立德树人“阵地战”,赋能全民素养提升,济南高新区一直致力于推动学校教育引领社区教育、学校体育引领社区体育、学校文化引领社区文化。有兰峪与济南高新区泰和小学仅仅一墙之隔,超强的地域优势。3月1日,济南高新区泰和小学将非遗文化引进校园,还专门为梆鼓秧歌举行了启动仪式,家长代表参加此次会议。姜燕校长在会上给大家科普了相关非遗知识,让家长和师生意识到我们传承非遗的责任和担当。

会后,一批家长志愿者纷纷表示主动到校将非遗文化传承给泰和小学的每一位学子。他们一起制定了详细的训练计划,利用延时服务时间义务到校教学。传播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社区家长、居民参与群众文化,共享群众文化,为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良好作用,在社会中形成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梆鼓秧歌进校园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文化传承活动。它不仅可以让学生们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和表演能力,也可以促进学校与社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合作。希望泰和学子好好学习,让传统文化在这里得到传承和发扬,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图片由刘龙玉授权使用)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