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基层来丨破解“谁来种地”难题 她带领乡亲们走好小康路

我从基层来丨破解“谁来种地”难题 她带领乡亲们走好小康路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3-04 16:08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全国政协委员程玉珍是一位农村基层村委会主任,十多年来,她带领村民们修路、建大棚、搞养殖、建光伏发电。小山村有了大变化的同时,村民的收入也从2011年1000多元,增加到现在2万多。

今年两会,程玉珍将重点围绕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和其他委员积极探讨建言献策。

地处太行山腹地的山西长治市壶关县刘寨村,元宵节后的一场大雪,让村庄披上了一层银装。下雪了,程玉珍委员放心不下大棚里的蔬菜,她和农技专家一起,赶到村里。

程玉珍委员在2023年两会上,建议加大对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后来,农业农村部答复,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支持开展农民生产技术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仅去年,山西省壶关县就组织开展30多次高素质农民培育培训。

山西壶关县龙泉镇农技专家 郭建忠: 通过这个培训,所有种大棚的种植户确实是受益了。在防冻防灾这方面,真的是弄得不错,要不然全都冻死了。

全国政协委员 程玉珍: 在这个培训当中,我们农民也长了见识,农民不只是口袋富起来,脑袋更得“富”起来。我们村有了一些“土专家”,在种粮过程中遇到一些小问题,自己就能解决了。

程玉珍委员在调研中发现,由于多种因素,在缺地的山村,竟然存在着土地“撂荒”的现象。

全国政协委员 程玉珍: 在调研当中发现好多土地“撂荒”,50、60后种不了地,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这么一个现象。

针对这个现象,程玉珍委员去年提出《关于适度提高种粮农户全过程奖补标准,激发群众种粮积极性的提案》,提案很快得到了有关部门的答复。国家要加大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等补贴力度,对符合条件的种粮农民给予直接补贴。在程玉珍委员的鼓励下,刘寨村90后村民张路鹏流转了60多亩土地,去年收入11万元。

山西壶关县刘寨村种粮户 张路鹏: 光去年补贴就获得一万多块钱,人工成本和机械成本差不多就回来了。今年计划把他们种不了的地,继续流转过来,继续扩大规模。现在村里面越来越好,我也有信心,继续再挣第二个11万。

春雪后的阳光,暖暖地洒满小山村。十多年前,刘寨村常住人口仅268人,村里的道路就1米多宽,出个村难上加难。2011年,程玉珍回村当上村委会主任后,带着大家建大棚、养殖场、杂粮加工厂、发展乡村旅游,村民们期盼的“户户有产业项目、人人有挣钱门路、家家有收益分红”成为现实。

山西壶关县刘寨村村民 平书风: 以前就是上坡下坡,不平,现在就是一路到县城。

山西壶关县刘寨村村民 王爱风: 原先住的是破房、破窑,现在住的是二层楼,早起吃的是稠饭,上午吃的是大米和面。

带着乡亲们的期盼,程玉珍委员抓紧时间开展调研,她要把基层的意见建议形成提案内容。

今年,程玉珍委员的提案内容是,建议建立职业种粮农民评定机制和奖励制度,要将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向职业种粮农民倾斜,加大扶持力度,探索建立粮食生产积分奖励机制,有效提高种粮效益、种粮积极性。

全国政协委员 程玉珍: 最感动的一点,我感觉从中央到地方对我们基层“三农”工作,给了很大支持。作为一名委员,能把从中央到地方的政策及时带到我们基层,也能把基层的声音及时反映到北京,更好履职好自己的职责,更好助力乡村振兴。

(总台央视记者 张萍 龙晓勤 贺威通 张逸凡)

责任编辑:汤嘉铭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