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春晚2024:古今纵览绘华彩,中西合璧铸华章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02-29 15:40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4-02-29 15:4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自1983年首次亮相以来,春晚已经成为凝聚着十几亿中国人亲情与乡愁的文化符号。这场盛大的年度盛事,不仅体现了对传统的沿袭,更是一种对自我身份的深刻认知。随着中国文化的不断传播,春节的影响力逐渐越过国界,深入到全球各地。

2024年2月24日,备受瞩目的牛津春晚在牛津新剧院(Oxford New Theatre)举行,为远在英伦的华人社区带来了一抹浓浓的春节氛围。这场春晚由牛津华人学生和学者联合会倾力主办。对于这些海外的留学生来说,春晚不仅是一种年俗的体验,更是一座桥梁,连接着他们与家乡之间的情感纽带,激发着对故土的无限思念。

新剧院位于牛津市中心,是牛津市最为显赫的演艺场所之一。本次在新剧院举办的牛津春晚,是牛津地区每年规模最大的华人文化活动,邀请到了牛津市市长及众多市政府高官、牛津大学各学院院长、牛津大学校友事务办公室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英国大使馆官员、新华社伦敦分社社长、中英两国院士、华人学者及英国华人商业界杰出代表和全球顶级科技巨头共同参与。

(图:在牛津新剧院举行的牛津春晚)

2024年是中国农历龙年,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吉祥、智慧和力量。本次牛津春晚的构思宏大精巧,以“龙吟春晓,津绣乾坤”为主题,以“纵览古今,汇贯中西”为宗旨,精心划分为层次上递进的三大篇章:“礼乐现,文脉承”、“盛世统,华夏昌”和“世纪新,世界同”。主创团队表示,希望通过春晚的节目,为观众们带来独特的艺术体验和浓厚的节日氛围,见证中华礼乐滥觞于太古、兴盛于神州的薪火相承,也感受东西文化交融于新纪、大同于天下的蓬勃生机。

(图:2024牛津春晚海报)

怀揣着对甲辰龙年的美好憧憬,主创团队精心设计了以龙为主题的海报——“祥云瑞彩赤龙耀津都”。赤龙于牛津地标性建筑Radcliffe Camera上空冯虚御风、腾云驾雾,身旁祥云团簇、瑞彩千条,下方万家灯火、山河无恙。。飞舞的赤龙不仅是威严神秘的艺术形象,也承载着学子们对新年新岁的期愿:龙舞云天,福祥如意。象征着智慧与好运的赤龙在牛津这座学术之城的上空飞舞,寓意着对知识探索的尊重和向往。

本次牛津春晚的节目内容丰富多元,涵盖了功夫秀、舞龙舞狮、川剧变脸、中国舞、相声、民乐、华服走秀、阿卡贝拉等多种形式,旨在为在英的华人同胞呈现一场既平实又喜庆,兼具审美享受的“文化大餐”。 这些充满创意的表演多数由牛津的学生自己组织和导演,也邀请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专业表演团队。每一项表演都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致敬,也是中西文化交融的生动展现。

作为本届牛津春晚的一大亮点,主办方还特别邀请了一系列国内外知名院士、运动员和演艺明星录制视频,为牛津学子献上诚挚的祝福与鼓励。其中包括饶子和、高福、朱美芳、郭万林等杰出院士,武大靖、陈颖、叶诗文等奥运健儿,以及汪峰、林志颖、龚琳娜、赵传等乐坛巨星。群星荟萃的视频寄语,不仅是对牛津学生的鼓励和祝福,也激励着学子们在追求卓越的征途上勇往直前。

牛津春晚的主持人团队跨越各个专业,他们分别来自工程系、音乐系、计算机系、物理系、中国研究专业,还有一位是现在伦敦工作的投行VP……这支多元化的主持团队既有曾多次担任重要活动主持的资深成员,也有首次站上牛津春晚舞台的新面孔。他们中既有来自中国的留学生,也有对中国文化怀有深厚兴趣的国际友人。

主创团队更是人才济济,汇集了牛津各个学科的本硕博的精英。总导演卢锦森,同时也是牛津学生学者联合会的主席,领导着这个多样而充满活力的团队。在春晚开始前三个月,主办团队就开始了紧锣密鼓的筹备工作。在众多申请者中,通过一系列严格的选拔过程,最终组建了一个由行政组导演汪昭明、节目组的导演姜剑欧、外联组的导演韩启昊、以及外宣组的导演阎行懿领导的总共几十人的团队。

三个月来,将近九十余个日夜,大家各司其职,分工有序。经过无数次开会、沟通、打磨,在各个组别的齐心协力下,春晚从最初纸面的框架不断丰满直至孕育成型,学生们用天马行空的创意和灵感为它注入血肉,也埋首琐碎枯燥的工作为它打下地基,每个细节都力求打磨完备。

留学生办春晚,是一场异乡的陪伴。当华夏大地张灯结彩,喜迎春节之际。海外的学子们仍旧埋首于繁重的学业之中,身处异国他乡,没有热气腾腾的年夜饭桌,没有全家人的欢声笑语,也远离父母的温暖怀抱。精心筹划这场春晚,旨在于辞旧迎新中留住乡音乡韵,为漂泊的游子提供精神寄托,尽管跨越千山万水,异乡仍可寻得家的温馨。

留学生办春晚,亦青年责任之所系。作为顶尖学府的学子求学海外,他们肩负着探索未知、科研创新的使命;他们更是中国青年在海外的形象代言,有责任去讲好中国故事和中国文化,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的中国。在留学日益成为一种“消费体验”的今天,他们反其道而行之,集思广益,精雕细琢。每一分努力和每一分成就,都是在通过自己的才华与魄力,向全球的高校“亮剑”,在海外续写华夏儿女的辉煌篇章,在世界的舞台展示中国青年的风采与力量。(图片由牛津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授权提供)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