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农历腊月二十七这一天,来自12个国家的20名“汉语桥”选手齐聚北京大栅栏,沉浸式体验热闹喜庆的中国春节文化。大家在非遗工坊画兔爷、包饺子、写春联,迎接甲辰龙年的到来。
探寻民间文化 感受非遗魅力
大栅栏地区,是离天安门最近的、保留最完好、规模最大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坐落在大珊栏胡同里的非遗工坊,闹中取静。选手们来到非遗工坊,迫不及待地想了解中国传统民间文化,感受非遗的魅力。
他们在讲师的带领下,参观非遗展品。兔儿爷、剪纸、毛猴、面塑等传统手工艺品,每一件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和智慧。大家纷纷驻足观赏,感叹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来自俄罗斯的梅丽莎兴奋地说:“我从未想到在胡同里会有如此丰富的非遗文化。通过参观非遗展品,我更加了解了中国传统习俗和工艺品的制作过程,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体验春节习俗 感知中华文化
室外寒风瑟瑟,室内暖意融融。活动现场,喜庆热闹。选手们通过体验书法、制作兔儿爷和包饺子等环节,近距离地感受中华传统“年”文化的韵味。
书法体验环节中,老师讲解了书法的历史、发展现状和基本技法,并指导选手们亲自动手体验。他们用毛笔书写“福”字和春联,感受传统笔墨之美和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来自埃及的李小龙说:“写春联让我感受到了浓浓的春节氛围。每一个汉字都蕴含着吉祥和美好的祝福。我要把我的作品作为一份特别的礼物送给家人。”
兔儿爷是北京民俗文化的代表,也是具有代表性的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讲师向大家介绍兔儿爷的历史背景、有趣传说和寓意。兔儿爷的制作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选手们听得聚精会神,认真观察每一个制作步骤。
茉莉是来自哥伦比亚的“汉语桥”选手。她仔细地给兔儿爷画上眉毛和胡须,还给它穿上了一件红色的唐装。她笑着说:“这是我第一次制作兔儿爷,它真的很可爱!我还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福满’,我希望它能够给我带来好运。”
包饺子是春节期间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习俗,代表着团圆之意。在包饺子的过程中,选手们一边包饺子,一边谈论着各自家乡的习俗和文化传统。
除了传统的饺子形状,选手们还发挥创意,制作出了造型独特的饺子。大家纷纷展示自己的作品,拍照留念,记录下这难忘的时刻。
来自马达加斯加的范云捷兴奋地说:“这次春节文化体验活动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经历之一。我不仅学到了很多关于中国文化的知识,还亲身体验了许多传统习俗。我们一起包饺子、写书法、制作兔儿爷,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我非常感激这次机会,希望以后还能参加更多这样的活动。”
促进文化交流 搭建友谊桥梁
在活动尾声,“汉语桥”选手们还收到新春大礼包——中文联盟学习体验卡。他们可以在全球最大的国际中文教育网络平台,更深入地了解和体验中国的语言文化,提升自己的中文水平。
来自波兰的刘艾琳说:“这次活动让我难忘的是与大家一起包饺子,那种欢声笑语、其乐融融的氛围让我倍感温暖。这次活动不仅让我收获了知识,还锻炼了我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我会珍藏这次美好的回忆,也希望有机会再次参加这样的活动。”
来自西班牙的光洁说:“这次活动让我有机会与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交流,我们一起分享了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学习中文的体会。很高兴可以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澳大利亚小伙儿米奇激动地说:“今天能够再次见到一同参加‘汉语桥’比赛的朋友们,我感到无比的兴奋。不仅如此,我又认识了新的朋友,这不仅仅是一次重逢,更是一次新的友谊的开始。”
此次活动为中外文化交流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汉语桥”选手在深入了解和体验中国文化的同时,交流心得和感受,增进了友谊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