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评:外贸提质再升级 出口“新三样”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01-25 12:1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海关总署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顶住压力,稳住了外贸基本盘。全年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41.76万亿元,同比增长0.2%。而纵观这一年的外贸运行走势,可谓跌宕起伏。从一季度的增长4.8%,到二季度转为下降1.6%,三季度进一步下探到负增长4.4%,到四季度终于显著反弹,3个月的同比增速分别为0.8%、1.3%、2.8%,更在12月份进出口达到3.81万亿元,创下月度进出口规模历史新高。

可以说,这样的外贸走势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中是非常罕见的,也更显2023年稳外贸的艰难和不易。但从更长期的趋势来看,我国对外贸易确实迎来了更加根本性的转折。经过40多年的高速增长,我国出口已经占据世界贸易14%以上的份额。这已经远超当年日本的最高纪录,可能只是小于美国在战后特殊时期的超常份额。与之相应的,我国内部的要素禀赋和产业结构以及外部的政治经济关系也在发生重大变化,期望我国外贸在数量上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持续攀升,是不太现实的。我国的确到了从关注绝对数量到关注高质量、从注重贸易总额到注重贸易增加值的阶段。

令人欣慰的是,在我国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这种结构转型和升级正在稳步进行中。特别是近几年来,在国内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下,出口结构的升级成效非常显著。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与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三样”成为我国企业出口新优势。2023年“新三样”出口首次突破万亿大关,增长29.9%。中国动力电池出货量领跑世界,光伏产品出口量保持增长态势,新能源汽车出海势头远超传统燃油汽车,海外市场进一步扩大。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2023年我国汽车出口直接跨越400万的关口,从2022年的311万跳升到522万辆,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一汽车出口大国。汽车是当今最复杂、产业链条最丰富、规模最大的制造业部门,中国成为世界汽车第一出口大国绝对是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标志性的事件,代表着中国已经正式进入世界最先进的工业国行列。

我国外贸结构优化本质上是我国产业升级的外在表现,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新三样”整合了我国现有产业资源,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具体而言,一方面,由于新能源、太阳能产业附加值高、生产链条长,因此在生产过程中能够带动更多上下游产业产值增长,产业拉动与关联溢出效应明显,有利于我国优势产业的优化升级;另一方面,由于新兴产业在生产精度与运营方面的要求较高,往往需要智能化技术、数字化管理等配套服务,因此能够整合相关产业资源,形成先进制造业集群,带动无人驾驶、锂电池等创新技术不断升级,助力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形成。

过去传统“老三样”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依靠我国劳动力等要素禀赋,以成本优势取得快速发展,而现在我国已进入比较优势转变新阶段,依托国内大市场与信息技术优势,技术密集型“新三样”涌现,体现出我国技术密集型产业正蓬勃发展,产品呈现数字化、高端化、绿色化新特征。以往传统电器等制造业产品由发达国家先行发明,在产品生命周期“标准化产品”阶段以产业转移的方式进入我国,我国往往扮演产业承接者的角色,而如今“新三样”成为我国主动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发展先机,抢位产业优势、领跑动能转换的关键产业,在产业竞争中的角色进一步升级。我国光伏产业拥有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在国内具备完整的产业链,在原料生产、设备组装、产品设计与安装等多个环节都具有成熟的生产与服务体系,具备自研技术积累与规模化生产条件。成熟完整的产业链条与国内超大规模市场需求的结合,使“新三样”逐渐成为我国参与国际产业竞争的新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新三样的异军突起并不意味着我国的老三样就出现了衰退。2023年以服装、家具与家电为代表的“老三样”出口地位保持稳定,中国家具与家用电器生产与出口规模稳居世界首位,而更重要的是,这些传统产业的出口产品已不再是标准化、大众化的传统“大路货”,而是科技含量较高的个性化、高端化、智能化的升级版“老三样”,其中同样闪现着我国在技术和产业升级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我国对外贸易曾经高度依赖外资企业和加工贸易,在肯定其为我国外贸发展做出的历史性贡献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外资企业主导的加工贸易存在国内增值率低、产业带动效应小、贸易利益外溢的问题。但现在的对外贸易当中,我国本土企业的贡献度和控制力大大提高,加工贸易比重已经从最高的60%左右降至2023年的18%,民营企业占比达到53%,而外企降至16%。这表明我国外贸的内生性不断增强,对国内经济发展、收入增值和产业升级的贡献不断提高。

我国本土企业随着资本、技术和市场资源等要素的积累,不断向产业链上游攀升,同时开始将产业链末端组装、加工环节向海外转移。这本身就是产业升级的结果,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我国外贸总额缩小,但是由此带动的产业链上游产品特别是中间品出口的增加,事实上意味着我国出口中国内增加值的提高以及企业获利的增加。这也带来了我国外贸发展的另一个重大趋势,是对外贸易与对外投资的联动效应更加凸显,企业“走出去”由“产品出口”向“产业链出海”过渡。以新能源汽车为例,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全球生产布局尚未成熟,中国正处于长期布局与品牌塑造机遇期。一方面,“新三样”的崛起与出海吸引了更多国外老牌企业来华投资、谋求合作,例如特斯拉等众多海外车企在华设立研发中心与制造工厂。另一方面,中国新能源车正在成为全球汽车生产网络重塑的重要力量,目前我国汽车与零部件厂商已开始“组团”将生产链条布局到全球,海外基础设施建设参与度不断提高。例如比亚迪将海外出口市场定位从大洋洲、欧洲与东南亚扩大至南亚、中亚、西亚与非洲等地,将电机电池等技术成果传递给上游企业,并为下游海外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新能源企业“出海”,已不仅仅是输出产品,而是输出制造工厂。这一过程能够实现中国技术向外扩散、由低附加值产能向高附加值转化,有利于中国企业布局世界汽车产业链,与海外汽车产业深入合作,最终实现互利共赢。

作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 屠新泉

(编辑:徐子茗 李海鹏)

【责任编辑:徐子茗】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