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1月9日电(记者 赵磊) 近日,快舟一号甲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将天目一号星座15-18星送入预定轨道,实现2024年中国航天发射"开门红"。本次任务是快舟一号甲火箭12天内在同一工位的第3次成功发射,助力天目一号太阳同步轨道业务子星座360天内基本建设完成,创造国内商业卫星星座最快组网纪录。标志着快舟火箭正式迈入批量生产、批量总装、组批发射的产业化"快频"发射阶段。
当前我国日益旺盛的星座组网需求对火箭发射履约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从2017年实现我国"纯商业"发射第一单,到2019年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创造6小时连续发射纪录,到2022年成为国内唯一一款在酒泉、太原、西昌均成功执行过发射的固体运载火箭,快舟火箭一直在自主创新、自我突破的道路上步履不停,目前是我国现役发射次数和连续成功次数最多的固体运载火箭。自2023年3月22日至今,快舟一号甲火箭以"5批20星"的组批连续发射形式助力天目一号星座太阳同步轨道业务子星座在360天内基本建设完成,后3批发射仅用时12天。快舟火箭"快"人一步的背后是发射履约能力的持续提升。
"一次进场、一箭三连",这对于快舟火箭是首次,决定其能否实现的核心是产品批次质量的一致性。三发连续任务中任何一发稍有闪失都会打乱任务节奏,这就需要在前期多次发射履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团队的质量管控能力。为此,快舟团队在质量体系打造和质量文化贯彻上下狠功夫,最终实现产品进场"零故障"、过程结果"双圆满",为快舟成为成熟、可靠的金牌火箭写下强有力注脚。
履约能力提升离不开任务组织各要素的持续改进升级,火箭公司快舟团队以过去27次任务经验为基石,以此次连续发射任务为契机,进一步开展了流程和人员"双优化",创造了1组队员保障3发任务、进场7天具备发射条件、12天3箭发射的履约佳绩。
批量总装、批量发射并非单纯数量和速度的跃升,发射效率提升的背后是型号思路从单一项目制到产品制的转变,意味着快舟发射服务供给能力的日趋成熟。
快舟一号甲型号总指挥姚少君表示:"模式转变并非一蹴而就,可以说这是团队筹划已久的"。2016年,快舟火箭签下中国首个商业发射服务合同,团队初始采用的是签一单、启动一单生产的"零售"方式。随着订单量逐步增大,火箭公司在数年前迈出小步子,开始了"先量产火箭部组件,待任务明确后,再量产火箭通用化部分"的模式。快舟火箭产业园于2020年底竣工投产,团队逐渐感觉到原先的"小步子"虽然一定程度缩短了生产时间,减少了履约时长,但无法"根治"让客户等待的难题。快舟火箭产业园顺利运行一年后,公司于2022年初顺水推舟、跨出大步子,开启了"火箭通用化部分提前批产、提前总装"的模式。首批投产10枚,如今服务了天目一号星座的5枚火箭就在其中。批量投产、先产再签、有备无患,订单一来,只用进行定制化部分设计和生产即可,从供给方式上大大缩减了履约时长,提升了发射服务效率。
从"零售"到"批产"模式转变的底气不光来自于日益繁盛的卫星市场,更来自于公司产业能力的不断提升和前期任务中孕育出的高效协同机制。从2016年,火箭公司成为落户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的首家单位,到2020年公司建成我国首个现代化商业火箭产业园,到2021年首批"湖北造"火箭从该产业园下线,再到2022年公司建成首个专业性创新平台——航天液体动力湖北工程研究中心,火箭公司始终勇立产业潮头,创新驱动发展。如今产业园现已具备完善的固体和液体火箭核心试验能力和年产20到50发运载火箭的总装测试能力。带动越来越多鄂企加入航天发射供应链体系,促进任务协同,也同步吸引包括卫星公司在内的诸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入驻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以"链"带"群",加速航天产业在湖北根植,牵引产业融合、巩固供应链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任务中的天目一号卫星就是在与快舟火箭产业园一条马路之隔的武汉卫星产业园进行总装,相隔不到百米的距离为任务沟通协调、星箭联合试验等提供了极大便利。而"群友"身份也是天目一号星座选择快舟火箭执行多批次连续发射的原因之一,同一星座基本固定的卫星状态也为火箭确立了稳定的技术基线,让原本"定制化"部分同样可以"批产",进一步提升了履约效率。
"12天3箭"任务是快舟火箭工业化批量时代的起点,也是带动航天产业集群在湖北更快更好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为卫星客户提供更优质的发射服务,为中国航天聚集更多湖北力量、贡献更多快舟力量是我们的不懈追求。"火箭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查雄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