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 北京 12月28日电 )12月28日,由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铁设")牵头负责勘察设计总承包工作的重庆轨道交通18号线正式开通试运营。
重庆轨道交通18号线线路全长约29公里,共设车站19座,其中地下站12座、高架站7座。线路起于渝中区富华路站,途经渝中区、九龙坡区、巴南区和大渡口区,止于大渡口区跳磴南站,整体呈南北向敷设,串联了大杨石、李家沱、大渡口三大组团,是连接重庆南北区域的交通大动脉。
便捷城市通达,缓解"过江压力"
重庆轨道交通18号线在串联重庆市四大行政区(渝中区、九龙坡区、巴南区、大渡口区)、两大商圈(解放碑商圈、杨家坪商圈)、两所高校(重庆理工大学、四川美术学院)的同时,实现与1号线、2号线、5号线、江跳线、9号线和环线换乘,同时预留与规划12号线、24号线和26号线的换乘条件。
据中国铁设副总工程师、重庆轨道交通18号线项目负责人朱占国介绍:在李家沱长江复线桥和白居寺长江大桥处,18号线两跨长江,这使得重庆市的轨道交通过江通道增至14处,有效缓解了"过江压力"。与此同时,加速了大渡口南部片区建设,实现了中部槽谷南部片区与中心城区40分钟快速通达。
融合文化特色,助力"人文之城"
重庆轨道交通18号线站点文化特征鲜明、站型丰富、空间变化多样,设计团队在全线装修设计中打造了兼具传承历史文脉和创新现代都市区的"人文之城"。
在杨家坪站站厅公共区设计中,一道道优美、漂亮的弧线划过吊顶,转折过渡与天花造型完美结合,通透舒适、时尚典雅。"我们在杨家坪站的站台公共区通过站台中部吊顶与柱子巧妙结合,完美复刻了杨家坪商业街极的'九龙门'造型,使地上地下文脉传承统一。" 中国铁设重庆轨道交通18号线项目总工程师胡奇凡说。
在电厂站站厅公共区设计中,中国铁设设计团队将吊顶设计融入"工业复古"的理念,色调采用黑白灰,沉稳厚重、序列感强,同时,在该站侧墙描绘了发电厂、输电铁塔、电线杆等体现重庆电厂形象的图案,凸显出"革故鼎新"的匠心精神。
走进18号线奥体中心站,整个站厅由蓝、黑、红、黄、绿5种颜色组成,体现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中国铁设重庆轨道交通18号线项目副总工程师赵斌介绍:我们在奥体中心站的设计中秉持"兼容并蓄、和谐共存"的理念,将"奥运五环、缤纷绚丽"的色彩形象融入站厅设计,线条富有运动气息,展现了"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
打造数字智能,提升乘车体验
在重庆轨道交通18号线建设中,数智化设计理念贯穿始终,中国铁设设计团队深度开展了全生命周期BIM应用研究与实践,搭建了BIM+GIS信息化管理平台,在设计、施工阶段,借助建筑工程信息模型技术,有效地把控了项目的投资、进度、质量和安全,并形成了一套可推广的BIM标准和体系。平台开发了15个管理模块,70项子功能,在重庆轨道交通项目中处于领先地位,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项。
为给乘客带来更舒适、更高质量的搭乘体验,重庆轨道交通18号线全线每座车站的客服中心处都增设了一条"智慧通道",实现了人脸识别及掌静脉识别功能,丰富了进出站的检票方式;同时,客服中心也可通过开门按钮实现对该通道检票机的开门控制,为特殊旅客的进出站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服务。
结合车站周边布局、近远期客流等情况,中国铁设设计团队在重庆轨道交通18号线的设计方案中充分考虑了强化城市轨道交通、公交交通、非机动车、步行等绿色出行的无缝接驳,因地制宜设置过街出入口,使18号线的出入口兼顾了市政地下过街通道功能,不仅优化了市民的出行选择,也解决了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中国铁设城交事业部党委书记汪洋说:"我们对重庆城轨18号线的设计就是要处处体现智能化、人性化,要将坚持人民至上,为人民造福落实到工程设计的具体方案中,为重庆的老百姓办实事。"